课程改革重要性
课程改革
为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目标,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在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模块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根据成人学生培养目标优化课程配置,并提供有关保障措施,为成人学生个人能力、人格、经验的发展提供生涯导向的学习活动课程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是对现实劳动者的教育,其价值和功能是通过提高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素质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来实现的。
一、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应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只有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对科学、文化、个体经验和社会活动的历史与现状有了完整而恰当的把握,课程结构才可能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优化是课程结构的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从根本上说,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合目的性改造,其表现是课程整体功能的增强。课程结构优化的标志是以低的投入(简洁明快的课程体系)获得优化的整体功能(既定的课程目标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当前,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不适应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成人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地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不应是静止的,而应是动态发展的,它应随着社会的进化而进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去甚远,任何学段的课程结构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序变能力,方可适应这些差异。在课程发展史上,学科课程分化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单一的必修课分化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进一步分化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培养学生侧重于学科方向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选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这些依照课程的内在逻辑进行的分化大大增强了课程结构的序变能力。当前,宏观课程结构中活动课程的增加,对校本课程和潜在课程的重视,实质性构成要素中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的并举,对提高课程结构的序变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地方院校成人高教的课程体系大体沿袭了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于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实际调查,致使整个课程结构偏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基本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偏离了成人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的初衷,难以实现成人高教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致使学生欲学的未学,所学的又无用。课程结构单一,必修课一统天下,限制了学校结合学员个体差异进行教学的可能,也不利于满足学员的多种兴趣和培养学员多方面的才能,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能力。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缺乏综合性,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仍然处于隔离状态,这导致了理工科学员专注于学习科学知识,忽视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文科学员则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和严密的科学精神。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界限分明的弊端严重束缚了成人学员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使成人学员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有机结合。
(二)课程比例失调
(未完,全文共6429字,当前显示143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