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重庆缙云山考察报告

缙云山考察报告

摘要

清朝康熙年间何世昌授业于缙云山,对九峰曾赋诗一首曰:“狮子摩宵汉,香炉篆太空。朝阳迎旭日,猿啸乱松风。石照三千界,莲花七窍通。玉尖如宝塔,更有聚云峰。”缙云山是佛教文化胜地之一,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同时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也为缙云山增添了不少色彩。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关键词:地质;地貌;胜景;佛教

一、概况

(一)地理位置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县境内,距重庆市中区约45公里,距北碚城区15公里,海拔350~951.5米,为华蓥山腹式背斜山脉一个分支的一段。东经106°17′43″—106°24′50″,北纬29°41′08″—29°52′03″,面积7600公顷。1979年4月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山名由来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是七千万年前山脉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古名巴山。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三)历史

据《缙云山志》记载。缙云山自南北朝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由僧人慈应开山建寺,至唐代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有幽谷僧人在此说法,到宋代缙云山上寺庙的香火己是极旺,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曾将唐太宗皇帝诵过的《梵经》240卷迎来山上庙内供奉。明朝时期缙云山的佛教更有了人发展,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朝廷敕谕缙云山为“缙云胜境”,大兴土木建造寺庙,到明成化年间,缙云山上又新建了绍隆寺、大隐寺、石华寺、转龙寺和白云寺等佛庙,出现了寺庙林立之势。到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山寺全部被毁,其原因说法不一。直到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建了缙云寺,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太虚,在山上创设了“世界讲学苑汉藏教理院”,由受蒋介石先生推崇的太虚法师任院长,成为培养佛教人员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对缙云山的保护、建设和管理,1954年成立了缙云山风景区管理所,1982年国务院将缙云山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之一。

(四)植被

缙云山森林覆盖率高,已达96.6%。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有多种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综合体物种基因库。缙云山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长江流域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有植物246科、992属、1966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伯乐树、香果树、八角莲等45种,有模式植物缙云四照花、缙云紫金牛等38种。已鉴定的淡水藻类植物105种。有动物1605种,其中:脊椎动物239种,无脊椎动物1249种,软体动物52种,环节动物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秃鹳、红隼等11种。缙云山区系起源古老,物种稀有性程度高,特有性显著。在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等综合利用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未完,全文共3946字,当前显示131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