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贫困乡村留守老人的调查与思考

张冠华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凸现出来,而贫困乡村相对城市和比较富裕乡村,留守老人比重急剧增加,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家庭子女供养负担日益加重,家庭自养功能严重削弱,家庭养老意识行为出现倾斜,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由于贫困乡村保障范围大、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贫困乡村集体经济脆弱、公益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养老观念陈旧、心理障碍严重、参保意识薄弱,贫困乡村老年人保障体系建设步履艰难。笔者试图对建设好夕阳工程,推进贫困乡村养老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老龄化对策

一、贫困乡村留守老人比重急剧增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显示,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其中,农村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5%以上。根据联合国标准,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是就全国而言,并没有区分贫富地区的人口结构实际差异的均衡情况。若继续深入调查,相对贫困乡村比及城市和相对富裕乡村,老年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在统计中并没有多少差异,而实际上差异不仅相当大,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增大。

据笔者对故乡永兴县墨水村的调查统计,该村上世纪90年代初共有人口175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1.43%。2006年底,该村共有在册人口1879人,比上世纪90年代初增加7.37%,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9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7%,比上世纪90年代初增加1.27个百分点,只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重的一个多百分点。但是,如果我们对长年实际生活在乡村的人口与在册人口进行统计比较,贫困乡村长年实际生活的老年人口比重远远大于在册老年人口的比重。如墨水村2006年底长年实际生活在乡村的人口只有1200多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近20%,超过全国老年人口比重的至少9个百分点。

贫困乡村出现老年人口急剧增加的态势,主要是外流人口增加的原因造成的。以墨水村为例,该村基本放弃农业生产、长年累月在外务工人员在500人以上(还不包括短期零散打工人员),占全村在册人口的1/4强,且基本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这部分人虽然户口尚在村里,实际上已是“暂居”城市或他乡,无疑大幅度增加了“留守”农村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此外,原分居两地的“半边户”随夫(或妻)、一些农村子女随父母陆续迁入或带入其工作单位所在地,本来应该、部分按政策规定也可以举家搬迁,而这些家庭的大多数老年人因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矛盾等原因,不愿随去共同生活,只有留守原籍。实行计划生育后,农村家庭子女大幅度减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后代培养成才的愿望强烈,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农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飞出穷乡村”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不少年轻父母便携带子女进城择校读书,成为一边“伴读”、一边打工的城市“暂居”人口,这样又减少了乡村青、少年的数量。


(未完,全文共12907字,当前显示12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