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共十三大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张维迎最近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表达了对80年代的“体改委”的怀念。大凡亲历过那个改革的黄金年代的人们,大体都能对此产生共鸣。

尽管体改委的全称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但由于其超然地位,事实上是设计自上而下的各项重大制度改革方案的一个机构。体改委的前两任主任都由国务院总理兼任,足见规格之高,需要指出的是,它是一个实体机构,其他一些也有总理兼任的各类委员会则往往是一个协调议事机构。

体改委里的一班秀才,不仅是总理的私人智囊,在一些重要政策文件的起草这一点上,更是党政共用的资源。在赵真人和李鹏之后,体改委主任由陈锦华接任,末代主任是李铁映。到了王岐山那里,体改委已经降格为体改办了。再往后,它的职能就被发改委取代了,这个机构也就消失了。

最近,第三任体改委主任陈锦华在一篇文章里无意中透露了一句话,他说,“小平同志讲过,总理的屁股要坐在改革上”。

这句话是很值得玩味的。82宪法重设国家主席,同年十二大废除党的主席制,改称总书记。同时明确规定了主要的国家级领导人的任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这几个举动背后的逻辑关联是什么。

重设国家主席主要是外交便利,这和设立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是一样的,要有对外接轨的代表国家的位置。同时,这也意味着将国务院总理的外交大权部分转移出来,我们知道在毛时代,毛自己讨厌国家主席频繁会见大使、接受国书的繁文缛节,他更喜欢退居幕后设计全局,而不是形如玩偶,被形式所困。周恩来作为国务院总理,也由于兼任过外长的缘故,在外交上是有极大发言权的。这大概是这六任总理中在外交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一个。

80年代的主题已经变了,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重心,更是国务院总理的工作重心。

那么总书记是怎么回事呢。最初恢复设立总书记是1980年2月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那时的主要目的是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共同受了王洪文同志那句“十年后再看”的刺激,意识到要赶快选接班人,搞领导干部年轻化。这次会上把胡耀邦和赵真人选入常委。排在他们前面的是: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在这次会议上被撸下去了)。前面五个人是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当然也是常委),胡和赵的头衔是常委,胡同时受命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持书记处日常工作,新的书记处有11个书记,他们是:万里、王任重、方毅、谷牧、宋任穷、余秋里、杨得志、胡乔木、胡耀邦、姚依林、彭冲。

我们看这个格局,基本是在照搬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的架构。中央主席和副主席是老人主持,并随时准备退居二线,中央书记处成为一个实际的办事机构,年轻的总书记挂帅,是为一线。当然还要补充一句,实际上无论是50年代还是80年代,这种一二线的划分从未真正实现,老人干政总是不断出现。所以有毛左总是用毛主席已经退居二线了,所以大跃进大饥荒神马的都是刘主席搞的来倒打一耙,我看这是把基本的事实都给混淆掉了。

应当说,80年代这些元老们确实希望通过复活“十七年体制”(即1949-1966)来振衰起敝,邓和陈对重组书记处寄予厚望,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坚持集体领导,书记处所有成员平等,都只有一票。重大问题由集体作出决定,应当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但必须要有集中。第二,实行集体办公方式。陈云更是痛感中央领导人普遍年高体弱,处理重大事情都只能采取“传阅画圈圈的办法”,是要“误四化的大事的”。他要求书记处“实行办公会议的方式,大家在一起,要办的事,或者开会决定,或者几个人商量,立即办,不要拖延。”


(未完,全文共4700字,当前显示142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