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涨:从城市名片到城市资产[合集]
从农村的自误自乐走到城市的舞台
——邕宁区那路壮族女子八音队化茧成蝶历程
“相夫教子”、知足一日三餐曾是多少农村传统已婚妇女理想的生活,然而,在离邕宁城区仅有几公里远的那路村,活跃着这样的一支农村表演队伍,鼓、锣、钗、唢呐等乐器均由清一色女性表演,从一开始只有1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人;从当初的民间业余的自娱自乐到为周边群众以及各种文艺活动进行专业表演;由名不经传到深受广大受众喜爱……实现了一次化茧成蝶的华丽转变,她们就是邕宁区蒲庙镇那路壮族女子八音队。如今她们还专门成立了拥有56名会员的邕宁区那路骆越艺术团,目前成为邕宁区新兴的一支文艺奇葩和一张名片。
突破传统观念
何谓“八音”。《辞海〃艺术分册》解释有二。其一为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多年来,素有壮族八音之乡的邕宁,各乡镇各村基本都有八音演奏的习俗和传统,八音中的鼓、锣、钗、唢呐等乐器均以男性表演为主,这种演奏传统在男子当中代代相传,女性少有问津。男性表演时双臂力量厚重,丹田之气充足,乐声粗犷嘹亮,雄浑深厚,震慑魂魄,令人叹服。
那路村虽是百家姓,但多为壮族人家。那路村的八音活动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许多广东人都疏散到那路一带来避难。此时,与马师增为师兄弟的陈林,也离开广东粤剧团来到了那路。在那路传授粤剧、广东音乐和八音演奏。那路村八音演奏的第一代传人是李春其、李春宜、李春家、黄庭荣、黄庭松和黄江等人。那路村八音演奏的第一代传人,不但在村里每年最热闹的冬至和农历八月十五等佳节大闹一番,或为人家生日祝寿、婚嫁贺庆,还到周边的太平、南阳、中和等乡村做师傅传授八音演奏。他们所用的大鼓和大锣都是需要两人以上才能抬动。至今那路村屯黄坡尚存一对直径120cm大的铜锣,团天坡存一副直径100cm大的大钹,都为广西之最。他们演奏的多是《大开门》、《小开门》、《得胜令》、《贺寿》、《送子》、《帅牌》、《十三支》、《水仙子》、《到春来》等等传统曲牌。那路村男人们演奏的八音传统一代传一代,直传至今日,即使是过去动荡的社会也不受影响,没有中断过,照样吹奏,照样打闹不误。
当男人们在演奏八音时,也渐渐地影响到了那路村的一些妇女们。她们先是在男子演奏八音时前去看热闹,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对八音演奏产生了兴趣。农闲时节,一些女子常常趁自家有演奏八音技艺的男人外出时,偷偷拿出他的唢呐来瞎吹一气。个别大胆一些的女子还耍顽,晚上逼着老公教吹唢呐。
(未完,全文共3899字,当前显示104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