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闲置桑园,积极探索土地流转
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新路
武冈市人民政府市长余孝武
在欠发达地区如何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是各级党政关注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武冈市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来抓,促进了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成为新时期两型社会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9月,武冈市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共62.8万亩,涉及农户18.4万户,全市已流转耕地20.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2.8万亩的32%。农村土地流转有以下特点:一是有蓬勃发展态势。全市流转耕地20.2万亩,较2006年新增11.4万亩,增长123%,目前仍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二是土地流转形式逐步多样。成功探索出互换式、股田式、股份合作式、租股结合式等十种土地流转形式,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期限、流转收益等不同需求。三是土地流转主体逐步多元。种植大户、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积极参与,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力军。四是规模流转已成为新趋势。一个规模企业或一个合作社一次流转土地就上千甚至上万亩,全市流转耕地500亩以上的规模业主达到146家。五是土地流转管理逐步规范。2006年全市土地流转签订合同的只占11.5%,均未经乡镇鉴证,现在20.2万亩土地流转中签订书面协议的有12.8万亩,经鉴证的有8.5万亩。
二、土地流转取得的积极效应
一是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成为两型社会的“加速器”。一方面,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单位土地生产投入,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每亩可产稻谷1000公斤、油菜200公斤或蔬菜1万公斤,土地产出率较未流转前一般增加了3-5倍,每亩双季稻单位生产成本为980元,较原来半人工耕种的1450元降低470元每亩。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减少了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造了条件。2010年,规模土地流转使武冈市区新增常居农民5400人、中心乡镇新增常居农民6500人。据初步推算,每集中流转1000亩耕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5吨、农药使用量0.5吨,因农民进城减少林地破坏1公顷。同时,规模经营激发了流转业主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仅2010年武冈市的规模流转业主就新造林720公顷,改造现代农园20余处240公顷,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了样板。
(未完,全文共3497字,当前显示10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