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明行动探析

发达国家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和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如鼓励城市的投资者到农村办厂,通过政策扶持农民就地办工业和第三产业,以振兴农村经济,缓解城乡矛盾。在我国及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只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虽然促使了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但严重扭曲了城乡关系,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已发展到工业化中期,城乡之间的联系通过产品的等价交换来实现,城市与农村各自依靠自身积累推动自己的发展。但大部分地区,工业与农业仍处于初步阶段,城乡走向融合是客观规律。但城市不会自动带动农村,农村也不会自动实现城市化。因此,必须实现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改“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城乡二元格局体制。

(二)城乡一体化。贵州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中国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实现农村现代化。2007年,贵州总人口3975.48万,有2852.80万人在农村,农村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1.76%[4];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2373.9元,实际增长11·6%,22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5]。然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至4.5∶1,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显然,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严重制约着贵州省经济发展。因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困境呼唤城乡一体化变革提速。

1、城乡一体化是促进贵州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策略。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远远低于城市,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只有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分割体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中而大量滞留在农村,使有限的耕地资源(贵州人均耕地面积仅0.67亩,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承载着过度密集的农业劳动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现城市与农村改革的双向推进,取消城乡界限,允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通畅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吸引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使城市的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渗透,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通过城乡统筹一体,建立互通、互补、互促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城乡一体化是改变贵州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后,贵州农民与全国农民一起进行了家庭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进城务工等新生事物,推动了贵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基本摆脱贫困,总体实现小康。但是,二元经济社会制度尚未根本改变,城乡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距,已导致城乡资源和市场的正常梯度传递链条断裂,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持效应丧失。同时,巨大的收入差距,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而且还会演变为复杂的危及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加快推进贵州城乡一体化,加大对农业的技术和资本投入,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确立平等对待农民的法律制度,理顺农民与其他阶层、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解决农民与其他阶层之间的权利不平等;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协调;解决农业与其他产业多元结构之间的效益不平衡,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最终推动贵州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未完,全文共8296字,当前显示145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