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由政府需求形成和农业生产者需求形成的综合体。
一、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如上所述,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民间与介于政府和民间之间各种服务组织构成。本文中,介于政府和民间之间的服务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和供销社。
(一)政府。2002年以来,三明、南平两市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撤消了乡镇“农六站”(即农技站、经管站、兽医站、水产站、农机站、水利站等)或“农五站”(部分县的乡镇兽医站归县农业局直管,如三明明溪、清流),重新整合机构、人员,相应成立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流通与信息工作站。各村都配有农技员,形成了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农资等一体化服务网络,逐步由县(市)延伸到乡镇(街道)和村,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了健全与发展。
南平市在组建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基础上,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人、财、物关系,鼓励科技人员采用资金、技术、信息入股的方式,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员,搞好典型示范,培育了一批农村专业大户以及乡土科技人才,加快了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1999年以来,通过科技特派员,全市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典型6759个,示范基地面积22.5万亩;建立青年乡土人才培训基地67个,培养乡土人才213万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5827期,分发技术资料55.94万份,培训农民51.49万人次。累计有1367名科技特派员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了经济利益共同体,实施项目853项,总投资1.75亿元。
(二)民间。除了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外,民办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各种行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三明、南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三明、南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推动,大力发展为当地主导产业和重点农产品服务的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
南平市在行业服务组的基础上,创办了各类行业协会、合作社或中介组织724个,其中市级2个、县级71个、乡级262个、村级389个,发展会员46831户(人)。全市现有组织流通服务队伍259支、l8万人,成为闽北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这些中介组织有相当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有自己的销售网络,有统一的品牌,统一对外接受订单,组织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使生产与市场实现了对接。例如,顺昌县柑桔协会从最初由乡镇协会的70多户会员,发展到现在成为分布全县11个乡镇、29个分会、2527户会员的全县性协会。南平市葡萄协会从2001年起,共培训农民1万人次,占全市葡萄果农的70%,其中有80多人被评为南平市“乡土人才”。协会建立了葡萄销售网络,使闽北无公害葡萄成功进入了上海、南昌、厦门、广州、深圳等地市场。去年,该协会还与漳州市东城食品冷冻有限公司合作,在建阳、建瓯两地建立了法国细刀豆生产基地。在农资供应上,南平市供销社系统在乡镇集散地组建化肥配送中心50个,建设直销点850个,把社会上化肥零售网点纳入供销社农资企业供应渠道。
(未完,全文共17268字,当前显示136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