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要有底线

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针对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部分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十分有益。

34岁的残疾农妇兰和平身高只有1米,以前多次找工作被拒,只能和丈夫一同出去收废品,“每天只挣10多元,有时一分钱挣不到”。去年,通过政府免费培训,兰和平学到一手竹编技艺。现在她坐在家里搞竹编,每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

兰和平是四川眉山市青神县南城镇百花村村民。她生活的改变缘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神竹编。如今,当地正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把竹编打造成特色产业、支柱产业。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有不少处于“濒临灭绝、几近失传”状态,如何保护、利用非遗项目是各地面临的普遍难题。

非遗产品“调整方向”闯市场

精美传神的青神竹编、针脚细腻的蜀绣、古拙明快的绵竹年画„„四川省文化厅数据显示,四川有第

一、

二、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共计120个。其中,青神竹编有竹制生产生活工具、竹编画等,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从古到今青神县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青神竹编产业园区主任刘建林告诉本刊记者,随着时代变迁,竹制生产生活工具使用越来越少,当地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生产性保护。竹编艺人“调整方向”,将制作重点从簸箕、箩筐等“实用器”转向竹编画、竹家具等“观赏器”,这种手工艺品受到市场欢迎。

与之类似的还有蜀绣。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郫县安靖镇历史上“家家女红,户户针工”,是有名的“蜀绣之乡”。然而,1980年代以后,随着机织和流行文化涌入,传统蜀绣逐渐衰落。从2008年起,当地依托这种传统手工业发展蜀绣艺术品。“许多农户重新拾起了当年蜀绣传统。”安靖镇绣娘沈云秀说。


(未完,全文共2412字,当前显示7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