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更是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建设机制不完善、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出现错位缺位、基层组织建设等相对滞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尚无现成经验和模式可循的前提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和对策,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下面结合冷水镇的工作实践,谈谈我本人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当前几种典型的新农村建设类型及发展定位
一是资源型新农村。即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二是工业型新农村。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典型的如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它的综合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道路。三是生态型新农村。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如大连市推出的“四位一体”沼气应用、大中型能源环境工程建设、太阳能有效利用和生物质能源气化等能源生态工程的能源生态型新农村。四是城镇型新农村。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如江西上饶创建文明村镇。五是第三产服务型新农村。即城郊型新农村,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它们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六是劳务输出带动型新农村。即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将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未完,全文共3932字,当前显示11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