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沁县民俗文化
----在沁县民俗文化协会换届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8月日)
各位领导、各位会员、
同志们:
星转斗移,寒去暑来。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强劲东风,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化隧道,沁县民俗文化协会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今天,我们沁县民俗文化协会会员在这里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回顾历史,分享喜悦,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大家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我受第一届民俗文化协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同时,对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和特邀代表致以热情地欢迎。工作报告的中心主题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成绩实可喜,问题亦明显,再借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五年民俗文化工作回顾
沁县民俗文化协会注册成立于2006年10月5日,是一个以挖掘、保护、研究、传承沁县民俗文化为主体的民间社团组织。协会以章程为提纲挈领,五年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起点,由小到大,由低到高,有粗到精,有点到面,1
较好地完成了协会各项工作。那么,民俗协会究竟作了那些值得骄人的工作和成绩呢。
透过数字看实质,管中窥豹知全局。让我们以一组数据来反映说明:协会注册会员由成立时的18名发展到今天xx名,下设6个分会;协会成立5年多来,先后筹集投入资金12万余元,收集各种民俗生活用品、农耕生产工具等2100多件,组织县境内能工巧匠200余人制作木雕、石刻、根雕、刺绣、服饰、布艺、剪纸、编织等十大类民间小手工艺品3000多件,举办了民间手工艺制作展览8届;创办了沁县民俗馆,其中有婚庆礼仪、农耕文化、民俗工艺、民俗文化系列展演以及御书楼五个展室;累计接待群众13万余人次,其中接待省、市县各级参观学习、旅游团队近150余次;代表县政府外出到北京、太原、长治参展10余次,先后五次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博览会、展销会、大峡谷攀岩节等系列活动;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配合县计生委共同举办了“好娃娃”工程全市人口文化现场观摩会;利用阳光工程平台培训了各类民间工艺人才200余人次;培育、表彰了民间工艺制作传承人、民俗古籍收藏爱好者以及老物件无私奉献者累计300余人次;组织协会会员近150多人外出参观学习取经20余次;国家级、省、市县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几乎年年有,月月有,编辑出版了《沁县民俗文化》等各类书籍、刊物、宣传资料更是难以统计。五年来,为广大民间手工艺人和民俗爱好者搭建了2
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农耕馆和民间工艺展开创了长治市各县(区)由协会办展馆的先河。2007年先后被山西省、长治市精神文明办命名为“山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教育基地”。
准确地说,我县的民俗物件收集、整理始于民俗文化协会成立之前,早在2004年,就由原政协主席张俊芳倡导、县政协牵头组织沁县一批民俗文化爱好者,在全县范围内收集了近千件民俗物件,内容涉及农耕、风俗、生活、工匠、近代五大类,并于2005年10月在二郎山南涅水石刻馆开办了农耕展室,这在长治县区首开先河,是民俗馆的雏形。随后又举办了七届沁县民间工艺品制作展览。尤其是在2009年6月民俗展览落户文庙旧址后,凭借县委、政府三次端午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的东风,参观者络绎不绝,得到了广大群众交口称赞,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民俗文化协会的发展凝聚着协会会员的关爱,民俗文化协会的辉煌记录着协会会员的风采。今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沁县民俗文化协会不负历史使命,协会会员问心无愧,我们为沁县民俗文化事业尽心尽力了。
1、一年一个思路新亮点,五年八届展览创品牌
(未完,全文共7826字,当前显示145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