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社保换土地

文章标题:以土地换社保

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经济落后,是困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2005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255元低452元。究其原因,关键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滞后,2005年四川人口的城镇化率为33,比全国平均水平43低整整10个百分点,非农就业比重为48.5,

也比全国平均水平55.3低6.8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高达1300万人左右。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保护农民,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加大对农民人均的转移支付,从根本上巩固农业基础和加快新农村建设。

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家庭向城市转移,符合“人往高处走”社会规律,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量农村居民自觉涌入城市的事实,就是有力的证明。但农民进入城市的道路却充满坎坷,如何使进城农民彻底转变为市民,是当前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进城农民面临的社保困惑

阻碍进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表面原因是户籍制度,实质问题却是现有的城市社保体系无力为进城农民提供市民待遇。由于未被纳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多种经济社会难题一直困惑着广大进城农民

第一,与城市居民的反差。进城农民与城市原住居民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表现在从事职业和收入水平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享受社会保障权益方面。包括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和经济适用房等社会服务,两者享受的权益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二,被迫保留土地的尴尬。由于未进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进城农民工被迫保留农村的承包地。它在给进城农民保留一份安全感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诸多尴尬。农用地作为原始的社会保障,收益有限、变现困难,是一种缺乏效率的原始保障。由于土地转包得不偿失,导致大量耕地粗放经营或撂荒,特定条件下进城农民个人的理性选择,造成了社会集体的非理性选择,严重浪费了短缺的土地资源。

第三,伴生的经济社会问题。进城农民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经济社会问题。既影响农业基础的巩固,也影响城市治安的稳定。一年一度的“民工潮”,还大大加剧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二、健全进城农民社保体系的基本思路

进城农民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已成为目前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健全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根据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落实“五个统筹”的具体步骤。

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农民进入城市社保体系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历史上形成的保费空缺如何处理。对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势必影响保费的正常支付。进城农民大都收入有限,即便有能力支付加入城市社保体系后应缴纳的当期保费,也无力弥补历史形成的保费空缺。而城市社保机构和各级财政,在维持城市原住居民的保费支付已捉襟见肘情况下,更无力弥补进城农民历史上形成的保费空缺。

综上,建立进城农民社保体系的关键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保费空缺如何弥补。相应的约束条件包括:

一是进城农民的收入菲薄,无力各自弥补相当于年收入4倍的保费空缺;

二是社保机构和各级财政的财力有限,无力集中弥补总计高达数万亿元的保费空缺(2020年前全国有3亿左右的农民应转变为市民,需补缴的社保经费约8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约三年的财政收入);

三是城市原住居民的社保福利不能降低,否则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


(未完,全文共5062字,当前显示143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