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在“变”与“不变”中增强学校发展的定力

中国孝道的“变”与“不变”

传统孝道是古代中国“养老文明”的内核,是“中国式养老”的文化基因。数千年来,传统孝道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晚年生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养老文化传统,让亿万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成为当代中国老人最为关切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民生问题。

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到家乡所在地,以老年人为对象,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开展了“老年人心中的当代孝道”专题问卷访谈。共访谈3300余位老人,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4个市(区、县),275.6万余人口(以访谈对象所在村/社区为统计单位),回收有效问卷3149份。

调查发现,传统孝道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被国人尤其是老年人认可,并被创造性地传承与弘扬。一

“敬养父母”仍然是老人心中最基本的孝道行为。当下,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更多的是需要子辈在精神上的“敬”,是“常回家看看”,是“更多的陪伴”。“孝贵在敬”是传统孝道在当下“变”中的“不变”。

访谈结果显示,在老人心目中,最看重的是儿女的孝道行为“伺亲”,如常回家看看父母,经常陪伴老人,占78.9%;其次是表达儿女孝心的“敬亲”,即精神层面的尊敬,发自子女心底的爱,占31.9%;“养亲”,即物质层面的供养,包括给钱给物,买东西等,仅占8.6%。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老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比儿子更孝顺。

传统孝道的核心要义是子女“善事父母”。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能养”是孝最基本、最基础的表现。“能养”不仅是从饮食上供养父母,而且要“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也就是家有辛劳之事,应代父母承担,物质享用上应当优先父母。在孔子看来,“爱护”“守护”“保护”父母是“能养”的应有之义,即使在父母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的时候,关心和爱护父母也是子女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是社会对人子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敬”是尊敬、敬爱,有学者指出,敬之根本,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无私的爱。如果出于功利目的,比如,父母可以给自己带孩子、做家务,或者父母有可观的财产供自己继承等等而善待父母,则这种爱是一种自私的爱,不是“敬”。“孝”必须和“敬”紧紧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孝经》将孝道概括为物质上的“养”和精神上的“敬”“祭”三个方面,即从物质上赡养和悉心照料父母;从精神上体贴、关心、愉悦父母,做到“爱”“敬”“忠”“顺”;在重要的节日或者祖先的忌日祭祀先祖,以“报本反始”“慎终追远”“继志述事”。

“孝”是中华文化横向延伸的始发性观念和文化精神,广泛渗透于传统中国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处理诸多人际关系的依据。如,人们敬奉“天地君亲师”,遵从“五伦”“六纪”的人伦关系,以及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方面的规范和习俗,一切都源于孝道。


(未完,全文共6393字,当前显示12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