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试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创新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着成效不佳的困境。而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要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建设。当前要加强法制建设,从立法上明确产学研各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推进高职教育学历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建构高效的信息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给予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以一定的支持。

论文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制度创新;高职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完善制度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是关键。

一、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面临的困境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最早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率先推行合作教育计划。之后,这种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也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如订单模式、职教联盟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在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主要是校企合作多属浅层的结合,实际成效不高;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与企业行业要求存在差距;双赢效果不明显,企业参与积极性低等。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其根本原因则是政府职能定位的偏差和产学研保障机制的缺失。

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只有在市场环境下,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使产学研合作的双方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合作才会更深入和更有成效。而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市场条件,但是政府和高职院校却产生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迅速开展的迫切要求,于是,政府不得已在其中承担了主导者的角色。某些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较快发展的地区,政府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例如,湖南永州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但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和支持,将农业培训放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把永州市图书馆建在学院内,把医院无偿划拨给学院管理,促进社会各方面与学院合作。[1]尽管这样一些地区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根本上说,仅靠政府的直接介入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对政府职能的曲解,还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当前诸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案例中,政府以行政手段取代市场选择而出现的“拉郎配”现象,是出现产学研“形式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低效、短效的重要原因。


(未完,全文共4213字,当前显示121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