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最终版]
文/赵发中蒋科峰
多少年来,拖着煤炭这辆全国能源供应列车,山西经济“前行易转向难”。喊了多年,提了多年,山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对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山西,转型已成为事关山西未来,事关人民福祉的不二选择。正如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所说,转型发展是山西的命运、前途之所在。
山西因煤而兴,又为煤所困。山西作为全国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典型代表,不论gdp增长还是财政增收,靠的就是煤焦冶电单一化的支柱产业,这种严重依靠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型经济面临共同的难题,丢开资源不行,依赖资源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到依托资源但又不依赖资源,跳出资源但又不抛弃资源。
山西发展转型的出路唯有改革,目前推进改革的尚方宝剑,就是掌握并用好国家赋予山西省“综改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和移植推广国外经验的优先权。改革就是要闯出一条路,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只要符合综改试验的方向和目标,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煤炭大省的酸楚与无奈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大省山西的产煤量在120亿吨以上,其中的3/4贡献给了全国各地。“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一列,可以绕地球三圈”。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山西已经深深地烙上了煤炭的印记。
这也使得山西的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个产业就占据了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而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还造成了山西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目前,在山西全省有2万平方公里因采煤形成采空区,相当于山西省国土面积的1/8。山西的万元gdp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山西每采一吨煤就要破坏
2.48吨水。
因此,山西省上上下下早有这样的共识。当前山西的经济发展已经难以持续了。
而与之相比更显无奈和酸涩的是,山西居民并没有因采煤而致富,一掷千金的煤老板绝对不是山西的代表——目前山西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全国20位以后。
这被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崔满红称之为资源诅咒的怪圈在作怪:从全球经济历史的视角考察,资源充足时该地区表面的经济繁荣会在资源枯竭时荡然无存;就总体而言,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落后于其他地区的——这种趋势,全世界都没有改变过。
随着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不断被挖掘生产,资源诅咒的怪圈已经开始套在了山西老百姓的头上——在山西,不少“以煤立市”的城市其实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现象,其经济已经面临着后继发展乏力的难题。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官员、学者专家,还是普通大众,每一个山西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上任不久,在一次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的讲话中,列举出了的一组让山西人不能不深刻反省的数据:“十五”末的2005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排全国第21位,先后被广西、内蒙古、陕西、江西、天津超过,四年后退五位。从人均看,2005年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排全国第15位,2009年为85.5%,下降3.5个百分点,后退两位。从增速看,“十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3.3%,而“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l0.5%,在中部和周边均排末位。
转型跨越是“华山之路”
山西煤炭资源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浅层煤炭资源、优质资源、整装资源越来越少,一些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以区域生态承载和环境代价换发展的路子难以为继,“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改变。
(未完,全文共4889字,当前显示143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