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高校反邪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路径探索

摘要。当前邪教利用其反动理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疯狂的腐蚀和攻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成了极大威胁,其活动范围已由原来的乡间农村、城市社区逐渐向高等院校渗透,企图在高校大学生中谋求发展。而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活跃的成份,其信仰状况及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本文对于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潮,在高校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提出基本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邪教路径

邪教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毒瘤,是危害当代大学生的一大公害。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具有危害性、对抗性的破坏力量,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反政府。近年来,邪教组织活动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动向,在世界邪教泛滥的国际背景下,一些邪教组织改变了活动的目标和重点,把渗透的重点对象由以前乡村农民和城市居民,转向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掌握着现代通讯工具,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便成为邪教组织最看好的发展对象。这种新动向与

1当代世界邪教组织的活动特征相一致。作为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的高校,大学校园必须拒绝邪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引领社会思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帮助大学生认知邪教的本质及危害,精准地识辨邪教,提高防范意识,从而抵制思想侵蚀,远离邪教。

一、高校反邪教教育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高校反邪教工作面临更大挑战,表现如下:

(一)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多元价值观便于邪教乘虚而入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规范失位的特殊历史时期,转型时期各种社会体制、思想、观念、规范的并存对峙所形成的碰撞摩擦日益剧烈,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思想空虚和困惑,加之未被彻底清算和改造的民间秘密社会文化在社会上仍有一定市场,导致邪教极易乘虚而入,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变革的冲撞和各种学习生活压力下,容易迷失自我,产生信仰危机,对政治产生迷惑,甚至出现反主流社会的情绪。对社会不满和对周围事物的诸多不满意使他们对社会事物持有怀疑和敌意态度。有些甚至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去影响社会,而以“法

2轮功”为首的各类邪教组织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二)网络群体心理与邪教思想渗入

去个体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人在群体中容易受到团体的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的自我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从而缺乏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在网络群体中,由于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深刻,容易造成网络群体心理取代个体心理。因此,邪教组织会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大面积宣传邪教邪说、散步谣言,施加网络群体心理压力,进行邪教思想的渗透,从而影响网络群众的是非价值判断,破坏社会和谐稳定。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是作为互联网陪伴成长的一代,新媒体技术在这个群体中广泛应用,但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和思想还不成熟,可塑性强。


(未完,全文共4181字,当前显示13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