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的圈子分析——组织内部关系结构比较研究
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
——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大连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
沈坤荣李剑
(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93)
摘要组织结构的本质是由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决定。这种要素之所以占
支配地位,是因为它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
(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指出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具有内生性,且不同的
增长阶段有不同的推动力。因此支配要素的变化也具有内生性,从而证明了组
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关键词组织结构资本知识romer阶段solow阶段
**
1引言
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和过去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的研究却大都停留在变化结果和趋势的探索上,并没有深入研究变化的内在动力。例如,众多文献立足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的信息化趋势,概括了几条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诸如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趋势。至于信息和知识到底怎样促使组织结构变化,这些文献都没有探讨。所以,一些认为知识经济可能是泡沫的学者进而怀疑组织结构变化的这些趋势是否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
本文则从最基本的生产技术出发,揭示了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阶段: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增长动力分别来自资本积累和知识创新。因而从逻辑上推出资本在solow阶段占支配地位,知识在romer阶段占支配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当经济体跨越不同发展阶段的时候,支配要素的变化引起了组织结构变化。从而论证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经济体自身,即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2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①
为了证明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和知识要素的支配地位的变化,我们使用了一些通常的假设: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它可以被消费,也可以被投资;劳动力在每期都具有无弹性的供给l;如用kt-1表示t-1期没有被消费的最终产品,则kt-1将被转化为在t期的投资。为了考察知识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我们不能使资本kt-1直接进入生产函数,而用一系列的中间产品代替资本kt-1进入生产函数。中间产品的种类增加就代表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因*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00cjl010)
沈坤荣,1963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1978年生,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邮编:210093电话:(025)3602215email:skrfjpwj@public1.ptt.js.cn
①此处所用分析框架主要来自kiminorimatsuyama(1999)。**
89
(未完,全文共3457字,当前显示113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