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一、公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国家机关现行的以公车配给为基础的用车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上千亿元的国家财政支出和由此滋生的公款消费、车轮腐败等重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公车改革的呼声近些年来此起彼伏。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现在约有400万辆公车,每年耗资高达300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每年财政支出中教育费与卫生费的总和,足以再建设3个三峡工程了。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2009年全国公车采购量创历史新高,将一举突破700亿元。西南某贫困县算过一笔账,每年用于公车的开支,竟占全县行政开支总数的40%;而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县公车数量已超过200辆。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使公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4年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公车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本次公车改革的要点主要有: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本次公车改革,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同时,将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将有三类人群受本次公车改革影响,一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编在岗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二是地方地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省区市厅局正职的主要负责人,县市区乡镇(正职)主要负责人,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出发,鼓励他们参加车改。确因工作需要,也可以采取实物保障的方式;采取实物保障的不能再领取补贴;三是司勤人员:对于因取消公车而失去岗位的司机和后勤人员,主要采用内部安置的办法,不能简单推向社会。可以安排转岗,提前退休,适当提高退休待遇。

二、我国现行的公车制度存在很多弊病

1、居高不下的公车费用。自2011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多年公开三公经费。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为61.69亿元、59.15亿元和40.67亿元,虽然公务用车的费用在逐年下降,但是,公车消费占三公经费支出的比例,三年来均超过了50%。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

2、漏洞百出的运行制度。(1)公车超标超编

2011年,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但是遵照执行的却很少。

这是某单位公务用车自查表,该单位工作人员40人,按照管理办法规定,公车数量确定的标准是每20人不超过1辆,配备公务用车应严格执行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的轿车和原则上不配备越野车,然而该单位全部违反了。这还只是全国1735个县无数单位中的一个。

(2)公车数量虚低

网易曾公布了一个以北京为例做的统计。2011年北京统计局公布,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总量为480万辆。央视在2010年11月报道北京市公务用车有70万辆左右,占总量近15%,而在2011年4月,北京财政局公布公车数量为6.2万辆,仅占总量的1.25%。

某单位自查表中,5辆车只有2辆在编。一般统计公车数量时,就只显示编制内的车。这就形成了怪圈,似乎你永远无法摸清公车到底有多少。

(3)公车私用严重


(未完,全文共5753字,当前显示14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