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科普工作日暨科技创新县长奖讲话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在秋高气爽的泉城济南,参加第*“华交会”的工商和科技界精英们相聚在一起,分享知识、智慧、激情和责任。作为一名法制工作者,我很高兴以这样的方式与诸位相识,并与大家分享我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一起回顾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展望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

大家知道,法治是政治文明成熟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价值。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和选择,是13亿中国人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在法治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经历过颠簸和迷茫,现在终于迈向了健康发展的坦途。30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伴随着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而扎实推进。据统计,从*年到年8月底,除宪法和4个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了380件法律、14个法律解释和140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制定了1110件行政法规。目前,除宪法外,现行有效的法律229件、行政法规663件。可以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下面,我想从宪法的与时俱进、市场的规则塑造、政府的依法行政和人权的基本保障等4个方面,向各位展现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同侧面,并就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宪法的与时俱进

宪政是法治的脊梁。针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根本大法,奠定了中国宪政制度的基础。年和8年两部带有明显“文革”烙印的宪法,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陷入了低谷。*会以后,中国的宪政建设拨乱反正,实现了战略转折,宪法也因此获得了新生和尊严。1982年宪法以1年宪法为基础,全面规定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公民权利等各方面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路线,成为中国人民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年宪法制定后,到目前为止,先后进行了4次修订,纵观历次修订的内容,可以发现宪法与时俱进的基本脉络:

*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共两条:一是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二是规定了土地使用权的依法转让。这两项关乎所有制多元化和土地权益流转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大发展。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个宪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共9条,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二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明确规定坚持改革开放;三是确定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规定体现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家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决心,为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走回头路,提供了重要保障。

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共6条,主要内容有: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二是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是法治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宪法中,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未完,全文共6068字,当前显示141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