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分析
我国财政改革的现状特点以及改革方向
摘要。在公共财政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公共财政制度,应该能够促进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的解决。中国式公共财政制度要构建规范化的政府预算制度,使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构建规范化的政府收入体系,建立适宜的税制;构建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使政府间财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构建高效的财政政策调控体系,提高财政效率。
关键词:改革,法制化,民生
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概述与现实状况
(一)公共财政概述
中国的“公共财政”的概念是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社会快速转轨的客观要求而就财政转型提出的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现时的社会已经不是国家-个人之间的权利分野,也不是简单的强势群体(如企业)与弱势群体(如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对峙,而是政府、社会与个人的三者利益的相互冲突,相互制衡的格局。在此前提下,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公共财政制度应以社会利益为先,并且能协调平衡三者的利益,有效在公平、效率与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经济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之上。公共财政最多只能在是市场失效的范围内活动。同时,由于信息不足,官僚决策、权力滥用等原因,导致政府财政行为也会失控,必须加以规范。公共财政的关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二、减轻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稳定宏观经济;
三、保证社会平稳运行;
四、实现社会正义,尤其是实质正义。
1总之,在公共财政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公共财政制度应该能够促进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的解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平衡协调各方利益,保证社会平稳和谐运行。
(二)我国公共财政制现状与特点
我国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2003年十六届二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再到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与完善公共财政己成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识。
尤其是十七大以来,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公共财政的日标更加清晰,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也更加突出。2009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国务院首次向社会主动公开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4张报表;2010年1月,财政部向各地财政机关发文,要求各地“规范、有序”地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并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要求;在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正处于推进过程之中。
可以看出中国的财政改革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公共财政制度的的特点也随之变化。
1、财政投入由经济建设逐渐偏向社会保障。
(未完,全文共4001字,当前显示116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