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途径探讨

发布时间:2014-4-6

信息来源:旅游研究院

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快速扩张的动力已趋弱,中国需要多途径城市化,旅游型城市化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发展的一种自觉途径。乡村现代化发展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并举、城乡同时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模式,主要是指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一、何为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

最早提出旅游城市化的是澳大利亚学者patrickmullins,他于1991年提出“旅游城市化”(tourismurbanization),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

对于旅游型城市化国内学者也有不同的界定。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认为旅游驱动型城市化主要是通过吸引旅游客流以及刺激现代服务业、交通、商业、房地产、休闲娱乐、餐饮以及其它配套相关产业,为目的地城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使人流、资源、资本向城市集中,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旅游驱动型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1)具有一定区域范围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人工吸引物等;(2)旅游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3)旅游及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而吸纳了大量劳动力;(4)形成以旅游资源或旅游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增长趋势;(5)旅游服务体系完备,整体服务水平较高。

我们认为,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是指以旅游功能作为城镇功能的重要部分,通过旅游业直接或者间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从而改变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实现农民从农业转移向第三产业,城镇人口逐渐增多,城镇规模不断增大,城镇功能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城镇化的过程。旅游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有助城镇现代化的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呈互推发展之势,城镇化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城镇的综合实力。

二、旅游对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预计到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到70%以上,因此,未来10-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过去一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中国的城镇化出现了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城市化的关键要素是人而非城,城市化的结构是产业结构而非物质结构,而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而非改变生活场所。旅游型城镇化是未来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一条新路,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并举、城乡同时现代化的城镇化,旅游型城镇化与其他城镇化类型兼容性强,可优势互补。

1.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联动效应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关联度的朝阳产业,它具有的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这使旅游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能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融合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2.旅游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

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服务业及相关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增加。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村民的从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转为现代的农商结合模式。


(未完,全文共6866字,当前显示14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