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洗涤业现状及展望

一、我国洗涤业的历史与沿革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南宋就有了洗涤业,织补则在清朝后期才产生。干洗首先在法国发明,俗称"法式干洗",用现代方式洗涤与整烫服装,技术性较强的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我国近代洗衣工场是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内开设的。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人涌入上海。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的洗涤市场有了一定发展,那时业主大部分是美国人,而雇员中有土耳其人和中国人。

洗涤业务以洗白色织物为主。如为外国人清洗商轮、兵轮、营房、医院的床上用品、窗帘、台布等。而1881年才开始出现由中国人开设的法式洗染店。至于织补约在1890年才产生的,当时有些丝绸厂,织补次品的工人失业后,在市场设摊织补衣服,然后逐步发展到开设织补店,目前存在的织补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当年的技术,从而维持将近百年的历史。

在1890年美国人又雇佣了一些土耳其人在上海开设用汽油揩洗高档丝绸、羊毛服装的干洗店。中国人开设第一家机器干洗店"上海正章洗衣洋行"是1925年,地址在上海淮海中路600号。该店从日本进口汽油干洗机,时称"开放式"干洗机,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中国人开设的名符其实的机器干洗店。

抗战前后我国洗涤市场在大中型城市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上海正章干洗店"干洗"、王维新洗衣店"洗白"、老日升织补店"精工织补"、乔克生"地毯清洗"及上海、北京(原称北平)的皮衣保养、冷藏都较为出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服装面料从棉毛、丝绸发展到多种化学纤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洗涤市场发展。80年代我国洗涤手段普遍采用了洗涤机械化、烫衣蒸汽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扩大了洗涤服务能力,而且还推动了我国洗涤市场的发展。

80年代中后期,在浙江的小山城仙居,崛起一支洗衣大军,他们像雨后春笋般的遍布全国。根据仙居县政府统计,95年在全国从事洗衣的仙居农民竟达5万人之多(包括周边县),这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大多消费者总是把衣服交给离家最近的洗衣店,很少舍近求远,洗衣店独特的区域性经营格局,决定了其发展前景,因此给仙居人带来了机遇。在新的一轮竞争中,仙居人开的洗衣店普遍存在档次低,规模小等问题,不少以水洗为主,他们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市场战略眼光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在行业中黯然失色。

从仙居洗衣大军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行业若想发展到一定程度,首先就要规范。逐渐走向成熟的洗衣行业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今后将有大批不规范的洗衣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仙居洗衣大军就是一个例子,在此我并非有意贬低他们,而是想通过介绍他们来透视我国洗涤市场发展的壮大历史,也借此给同行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二、我国洗涤市场的状况

1、基本状况。目前我国商业性各种成份的洗衣店(厂)近20万家,(包括宾馆饭店的洗衣房)从业人员达50万人之多。仅从96年-2001年洗衣店数量就增加了十万家之多,(将是现阶段全部洗衣店的一半),目前我国洗涤能力年洗涤量达20多亿件(条),年营业收入达100多亿人民币。


(未完,全文共5298字,当前显示12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