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5篇材料]
关于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上世纪初,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在中国,大约94%的农村人养老完全是由子女或家庭赡养。可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重挑战。
随着二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大多以一至两个子女为主。与此同时,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以前只在城市里出现的“空巢老人”现象,如今在中国农村也日趋普遍。由子女长年不在身边,依靠家庭养老也就成了一种泡影。另一方面,以前农村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土地,可是,现在农作物根本不值钱,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已经不错了。在医疗、教育等日常消费开支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大多农民根本顾及不了自己的养老问题。
而且,随着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失地农民数量大幅增加。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失地农民数量达2000万人,并以每年至少100万人的规模递增。
据国家老龄委2006年初公布的数据,全国只有550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还不到应该参保农民总数的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吕学静教授给本刊记者提供了一组权威数据:北京14个郊县60岁以上的老人农民共有约60万,其中,只有2.3万人领取养老金。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约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直至目前,这种制度主要局限于城镇,而且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养老金空账问题。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养老保险(养老基金主体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部分组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并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在扩大。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未完,全文共3228字,当前显示8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