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站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门前[小编整理]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发动第十次武装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军事指挥黄兴、赵声率领“选锋队员”攻打两广总督署,后遭清军多路合围反扑,在激战一昼夜之后,终因寡不敌众又告失败,百余名革命党人陈尸街头。

为了泄愤,两广总督衙门下令曝尸十日,胆敢收敛者以同党论处。尚末暴露身份的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险挺身而出,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组织广州各善堂收敛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市郊红花岗。

潘达微性喜菊花,他认为红花娇弱,不如黄花之高洁,故特将忠骨埋葬地“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事后,他又以《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为题,将营葬详情刊载于《平民报》和《七十二行商报》上,从此,黄花岗之名流传于世,潘达微先生也被世人称为“黄花岗之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潘达微首倡公祭七十二烈士,孙中山亲自前往主祭,随即潘达微又首倡营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鉴于“烈士墓茔,不封不树,无以壮观瞻”,拟就地“崇大其墓,俾资景仰”,孙中山亲自领衔主理,潘达微任协理。其后断断续续,直至1935年方才最终建成,其格局与今日之陵园基本无异。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在一个天气极其暗晦的下午,陵园内空旷寂静,更显庄严肃穆。沿正门而入的那一刻起,就连一向不喜欢板着脸孔的某人也开始严肃起来,不敢有任何唐突。

正门牌坊造型简洁稳重,坊额上嵌有孙中山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

牌坊后是一条宽阔的墓道,以此为中轴线,黄花岗公园分为东、西两大片。墓道中部建莲池拱桥,名为“默池”。西南侧有黄花亭和黄花井。“默池”正前方的墓道两旁各有一棵大榕树,分别为参议院长林森手植树和众议院长吴景濂手植树。

墓道尽头是一宽阔的月台。月台石阶级前两侧各置一石熏炉(旅暹中国中民党同人捐设)、华表(水泥材质),月台之后依次是墓塘、碑碣亭、纪功坊及《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刻。

墓塘与碑碣亭是1918年由烈士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款营建的,属陵园内最早动工的建筑。方表形墓塘所在处即为黄花岗原烈士安葬处,墓塘椎顶建有四柱方形碑碣亭,上承三角形山花和钟形亭顶。亭中立一碑碣,上刻由方声涛书写的隶书“七十二烈士之墓”。

纪功坊,1921年(民國十年)建成,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坊额为12字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书写。

每块青石上均刻有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或个人姓名,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献石堆顶两侧,各立一条石质“断柱”,柱上挂着石雕花环。“断柱”寓意烈士的牺牲犹如栋断梁折,花环则代表民众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就是这尊自由女神像,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几经废立,见证了一段段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其最早的形象是参照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雕制而成,西方人面孔,左手挟《临时约法》,右手举槌,正对前方墓塘碑亭顶部的自由钟,警醒世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女神像脚下还有一对展翅欲飞的“自由鸟”。

1937年初,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鸟被下令拆毁,改为石质的“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见下图①)。至于拆毁的原因,有说是自由女神招了蒋介石的忌,也有说是因为其面孔西化,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未完,全文共4897字,当前显示142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