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我国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上的措施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

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逯孝强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聊城市252000)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中国古代有着内涵丰富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对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归纳,以对当代中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水资源认识;水资源利用;古代均水理念;思路方法

1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利用及其均水理念

1.1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

对于水的认识最早的文章出自《管子·水地篇》,其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者也。”[1]这里虽然没有直接鲜明的说出水的本质,但抽象概括出了水是生命的根源的本质,形象的说明了水在大地中的流动就如同血液在人体内流动一样,阐明了水的重要性。清代张宗法在其农学巨著《三农纪》中认为“水者,天地之气也,在内为气,出表为水。”[1]他初步揭示了水循环的规律即“水与气的循环”,这种对水循环规律的揭示本身就包含对水资源本质的认知内容也对水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周礼·地宫·稻

[2]人》中提到了水资源的除草功能,“凡稼泽,夏以脸草荃夷之。”即用水把田间杂草淹死,到夏天多雨高温季节,在田间以水沤烂杂草作肥料。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提到了水资源的肥田、杀虫作用,“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

[2]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2.川谷导气。《国语·周语下》中说:“夫山,土之聚也;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1]在此说明天地自然中川谷导气的作用。自然界的山之所以高,蔽之所以深,川之所以流,水之所以聚,是因为它们在水土整体中发挥协调的、统一的作用。自然界的水土构成一个整体,水土的演替运动不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形成,而且是自然界维持其秩序和平衡的原因。对天地人系统来说,更是人类财富的源泉。有所谓“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国语·周语上》由此可见,川谷导气,水土演替是夭地人宇宙系统的交汇处—地球表层系统运动形式。在川谷导气思想指导下,(禹贡传》中太子晋提出了治水平土的几项原由:(l)象天,(2)仪地,(3)和民,(4)敬神(未知因素),(5)咨之前划,(6)观民之究害。并指出:“不堕山、不崇蔽,不防川、不窦泽。”因为“山,土之聚也,蔽,之归也;j日,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川谷导气还包含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萌芽。《吕氏春秋·圆道》中说:“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水为大,重为轻,圆道也。”高诱注:“小者,泉之源也,流不止也,集于海是为大。水浊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我国气候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海洋水蒸腾,再由东南季风携带至大陆,形成降雨,降雨形成地面通流,再顺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流入海洋。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时间久远,且思考深入,有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这些思想也为古代对水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奠基作用。

1.2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


(未完,全文共4420字,当前显示13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