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纪实72小时中国版观后感

《纪实72小时》是一部由张雪娇导演,李宗雷主演的纪录片,首播于今年的6月14日,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片的观后感,一起去看看吧。

01

看完日本版《纪实72小时》,再看中国版,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视角、画质、选题都很接近,同样是采访普通人,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看得出中国版在努力接近日本版的风格,中国版有《茶餐厅的人生滋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版的那期《关于饭碗的故事》;中国版拍了《看见红嘴鸥的城市公园》,日本版里有《京都的鸭川河三角洲》……

纪实是否意味着主观视角的消失呢。在日本版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写意的主观镜头,比如流水、花草、天空等,这些看似不太纪实的镜头其实代表了导演的思想介入。

如果单纯纪录72小时内某个场域里人的故事和状态,然后把这些不同人的故事串联起来,显然是不够的。

关于普通人的纪录片看似很容易拍,要拍好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变成的记流水账,需要导演有点石成金的感悟力。

在刊物《禅》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赵州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岁数大了以后,其他牙齿都掉了,只剩一颗牙齿,有人问他:你只有一颗牙齿,怎么吃饭呢。

赵州和尚说。老僧下下咬着。因为只有一颗牙齿,所以他每咬一下都能咬着饭菜,不会落空。

纪录片每个镜头都不落空是很难,需要创作者心力的投入,这个过程有点像参禅,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呢。心动而已。

国内版的败笔在于导演主观视角的缺失,让整部作品失去了态度,也没了主题,摄影镜头和主持人不停捕捉值得上镜的人物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却没有光晕。

我想用光晕指代作品背后的思想,或冷色,或暖色的光晕,决定了一个作品的重量,而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

在日本版里,经常可以从普通人的言语中听到一些颇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也是日常的,让人感到亲切。

我想,拍摄者如果为了获得这样的句子去寻找拍摄对象,他会无功而返,只有创作者在这个时空里有相似的感受之后,他才容易遇到这样的讲述者。

这样表达,可能显得有些唯心主义,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大家喜欢说心想事成,可是又郁郁寡欢,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并未真正朝那个方向想过。

媒体经常诟病,中国人没有所谓的公共空间意识,所以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在中国似乎更加困难一些,也决定了我们需要用日本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另一种现实。

作为普通网友,他的观影体验仅仅停留在这个地方不错,我也要去种草,这里面的人说的话跟我没有两样,没了。

因为去昆明翠湖公园看过海鸥,对《看见红嘴鸥的城市公园》这期很期待,结果看了之后非常失望,因为导演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平铺直叙几乎毫无生命力。

我第一次大冬天看到漫天的海鸥,举着面包的女孩,撒向空中的鸥粮,这一奇特的景象让我感到眩晕,也感到无比的疗愈,久久不愿离去。

可是我不知道《看见红嘴鸥的城市公园》要讲述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也有些牵强。我想问问导演,你看到红嘴鸥有什么感想呢。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呢。

到了《茶餐厅的人生滋味》这期要好很多,在美食面前人的表达总要更自然一些,可是依然只是人物采访的堆砌而已,没有任何的主线,至少在日本版《关于饭碗的故事》里有一个主题,就是食物与劳动者的关系。

在我看来,《纪实72小时》模式的核心在于展示人与环境的关系,继而延伸出关于人生诸多问题的思索,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在日本版《京都的鸭川河三角洲》一期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人、老年人、绝症患者对于时间、人生的不同态度,都在这条河水边有所映射,导演也用了大量的镜头给了潺潺的流水,望着河水发呆的老人的背影,这些镜头都是导演个人视角和思想的介入,也构成了整部片子的主题和基调。


(未完,全文共6872字,当前显示14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