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学院:

##班级:09@@@姓名:xxx学号:dddd【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和根据地建设中提出了医疗保障思想,并进行了积极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的制度安排以及“城乡有别”的结构特点,都有其理论基础和历史源头,也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它们在巩固新生政权、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等历史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世界声誉。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改革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实践一直在持续。虽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创新工程已基本完成,但医疗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保障标准的新要求,使它不断面临新的挑战。90年来,中共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与经验,正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见证。【关键字】

中国共产党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改革实践与经验

医疗保障制度是涉及人群最广、运行机制最复杂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它的萌芽、确立、改革和完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因此,当我们还在努力求解医疗改革这一“世界级难题”时,总结中共90年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是极富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在廓清历史脉络的同时,我们可以明晰很多现实问题:中国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是照搬苏联还是源自本土的实践。它的公平性与“城乡有别”是否存在天然的矛盾,城乡一体化到底还有多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是化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途径。用“失败”来评价30年的医改是否有失公允。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不仅影响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进程,而且关系到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公正评价。

一、制度缘起。苏联模式的翻版抑或本土经验的探索。

新中国建立不久,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就先后确立,初步解决了企业职工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医疗问题。有关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来源,曾有学者认为是学习苏联的结果。然而,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季塔连科院士却认为,中国当初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没有学习苏联,这给后来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羁绊。那么,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到底因何而起,最初的表现形态又是怎样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工作和生活境况十分悲惨,超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没有劳动保护的恶劣工作环境,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而工人一旦伤残或生病不能劳动,便被资本家赶出工厂,生活陷入困顿,没有任何保障。

在领导工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举起了维护工人权益、建立劳动保护制度的旗帜。早在中共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提高工人待遇,设立工厂医院及卫生设备等主张。此后几乎在历次全国劳动大会上都提出了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要求。

在革命根据地,党开始将这些医疗保障思想落于实践。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根据地实行社会保险制度,雇主支付全部工资总额的10%~15%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边区工会组织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劳动保护机构。

抗战胜利后,东北解放区成为落实党的医疗保障思想的更大试验场。1948年8月1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定》指出: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根据此精神,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劳动总局和职工总会拟订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以及试行细则,对医疗保障制度作出较为具体、详尽的安排,从而使东北420多个厂矿的79.6万名职工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待遇。


(未完,全文共5217字,当前显示14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