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农民工进城与城镇化的思考范文

[摘要]“农民工”问题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既不同于城市居民,又有别于农村居民。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许多贡献,城市越来越离不开他们,但是农民工却没有享受到与贡献对等的权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现代社会风险的增加,政府越来越有必要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以科学的安排和统一的规划,从而有效的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关键字:农民工就业,城镇化

一、城市农民工的就业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到2005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推算,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已达1.2亿人,其中,进城农村劳动力约为1亿人。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据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提供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九成以上。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显示:农民工收入低且劳动强度大。收入: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然而,这一主要从事重、累、险工种的群体,在现实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且往往付出惨重的代价。农民工维权意识不强,雇主规避风险推卸责任,逃避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使其在工作时间、劳动强度、报酬及工伤处理上都得不到合理地解决。因此,行业风险大、劳动技能差、风险意识淡漠、保障水平低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农民工在频繁发生工伤事故的同时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成为了工伤事故的主要受害群体。

二、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

进入21世纪以来,进城的打工的农民工增加到9400万人,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特殊的群体称作农民工。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阶层。从职业上看,农民工是不在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而是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但从身份上看,他们仍然是农民,因为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他们的家仍然在农村,他们仍有土地在农村,由此可见农民工是一个置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体。他们的流动态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而呈现增长的趋势。

三、如何让农民工更好地走进城市,融入城市

1加强农民工管理主体的建设,设立城乡农民工代办处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在引导农民进城就业上,尽管政府职能部门做了很大努力,尤其是订单转移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自发地盲目外出,常常导致较多的回流现象,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建议在各个城市和农村设立农民工代办处。在农村这个农民工代办处的职能也可以有当地的村委会兼任。他们的职责是负责登记本村出外打工人员并且统一组织本村人员外出到各个城市打工。农村代办处将每年每批外出农民工资料转传给城市代办处,以便统一管理。作为当地代办处还应积极地建立农畜剩余劳动


(未完,全文共33349字,当前显示147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