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优势五篇范文
第一篇: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优势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优势
2013年02月20日10:37来源:《行政论坛》2011年6期作者:马海韵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7【内容提要】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正面临着经济政治制度的转型,各种内生和外部辐射的风险因素正逐步聚集,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蕴涵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建立公共危机治理的正确、正规、正常的协作模式因此成为重要命题,主体构成和合作机制是该协作模式的最关键因素。非政府组织能够参与危机治理更有其强大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优势,理论依据表现为资源禀赋、法团主义、公民社会与治理理论;现实优势在于以志愿谋公益的职业精神、组织结构层面的专业化和专门化、高效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其应对必然要求纳入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和资源,形成社会整体应对格局。因而重点分析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优势,并将其置于公共危机治理体系之中不仅是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民主进程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构建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治理协作模式的理论依据
非政府组织(ngo),又被称为志愿组织、非营利组织、草根组织等。广义的ngo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非官方、非营利的以公共利益为取向的社会组织,通常从事政府和企业不愿做、做不好、不常做的事。现代社会中,非政府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并以其所具有的各种核心优势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的非营利组织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所言:我们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结社革命”之中[1]。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最重要的贡献是初步实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从以政治权威、计划体制总揽全部社会事务、支配所有社会资源的“强国家、弱社会”向“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立格局转化。随着改革开放使民主、契约、权利等概念深入人心,中国的ngo近年来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期,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作用发挥上都正处于一个新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在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不可为或不到位的空间里,“以志愿谋公益”的非政府组织及时有力地填补了空白,所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地震救灾过程中得到了有力的体现,“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ngo精神已成为救灾与重建进程中的一大亮点,也体现了中国ngo潜在的巨大能量。由此,我们认为非政府组织有理由成为公共危机治理协作模式主体系统中的成员之一。非政府组织能够参与危机治理更有其强大的理论依据。
(未完,全文共21985字,当前显示11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