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放羊娃成教授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梦想,它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如今,一系列有关“学劳病老住”的“圆梦举措”出台,令人目不暇接,也在筑实人们幸福生活的根基。当然,也应清醒地看到,每一项举措实现起来都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版为此推出“一线调查之关注学劳病老住”系列报道,聚焦和探讨其中难点、热点问题,分享和传递成功做法、经验,以资借鉴,推动前行。

“鲤鱼跃龙门”常用来形容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命运转折,但其中也折射出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生高考上榜的不易。农村学生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面临哪些问题。进入高校后会遇到什么困难。政府和高校有何对策。记者在陕西展开调查。

农村生源占比连年减少

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籍学生在高考中处于劣势

“532分,高出一本录取线40多分,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25年后,訾艳阳对那场改变自己命运的考试,仍“刻骨铭心”,目前,他已是该校机械学院的教授、博导。

而在10岁时,訾艳阳还是神木县訾家河村的一名放羊娃,“母亲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我也有机会到县城中学读书。而小学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有的现在还在农村种田、挖煤。”

可如果訾艳阳参加的是2013年的高考,“放羊娃成教授”或许就难得多。

来自西安交大招生办的数据显示。2011年该校农村籍生源占新生比例为32.49%,2012年为29.53%,而2013级入学学生中,农村学生仅占比28.08%,为近年来最低。农村籍生源占比连年减少,原因何在。

西安交大2012级药学专业本科生姚凤的经历或许能给出部分解答。姚凤来自安徽省潜山县万岭村,“村里小学只有语文、数学老师,上初中才开始接触‘abc’,而城镇同龄人有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

基础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籍学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愈趋劣势,这是农村籍生源占比连年减少的重要原因。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

“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扶贫定向招生大幅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2012年启动了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作为教育部直属、“211”“985”重点大学的西安交大,今年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招230人,较2012年的30人、2013年的50人有大幅增长,生源范围为国家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

在“规定动作”之外,“自选动作”则为农村学子提供了更多可能。今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4所在陕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首次联合实施“携手工程”,面向国家指定的832个贫困县(包括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152个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县以下中学,自主选拔录取农村籍优秀高中毕业生。

“招生计划按4校2014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确定,总共400人。”陕师大招生办主任惠刚告诉记者,“携手工程”采取中学推荐方式,统一网上报名,每所中学向每所高校推荐5人左右。4月中旬,共计3398名学生在陕西、云南、甘肃等6省9个考点参加了统一笔试和面试。“确定合格考生名单后,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送教育部备案,这些考生还须参加6月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达到所在省一本重点控制线即可投档。”

西安交大今年则继续与清华大学等6校联合开展“自强计划”,覆盖范围首次将全国所有乡镇农村中学纳入。


(未完,全文共7529字,当前显示13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