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今年新一轮的“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目前有数据的观测表明,三峡蓄水后,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水库附近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在夏季有弱降温效应,总体以增温为主。

气候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尚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与水利水电部门的高调不同,气象部门在三峡建设中的缺位却不容忽视。拥有26个成员单位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竟然没有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也没有中国地震局。

三峡又长又弯没有堵塞水汽进出四川盆地

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庆大旱时,北京独立环境学者王红旗就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撰文称,三峡等水利工程改变了四川盆地的结构,从而导致了那场大旱。

王红旗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峡谷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对比较短的木条,是水汽进出的咽喉要道。而人为改变这些短木条的高度,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势必改变四川盆地的结构,不可避免会导致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不过,王红旗的“木桶效应”遭到很多水利、气候学者的质疑,被认为“毫无根据”。

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认为,“木桶理论”一戳就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途的曲折与岸壁会造成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不会沿着三峡吹进四川盆地。”

时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那次大旱与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等有关。

三峡影响气候范围:争论很多观测资料很少

在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称:“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

这份影响报告书成稿于1992年,在19年之后的新一轮“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认为称:“通过对2003-2008年三峡蓄水后的研究,与蓄水之前对比是有变化的,这与当年三峡工程论证时的估计一致,比方说周围温度会略有升高,对风和湿度等也略有影响。”

不过,早报记者发现,在“三峡影响范围有限”的观点中,影响范围也极具弹性,从几公里、10公里、数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国庆认为,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主要取决于水库的形状和当地的局部地形。

国家气候中心的一位权威专家日前称,由于缺乏较长时间的观测资料,影响范围在10公里以内、20公里、几十公里、100公里以上的说法都是大致估计的,不能说谁对谁错。

尚无数据表明三峡导致周边降水量明显变化

在分析三峡库区1961-2006年的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雾、雷等资料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专家张强等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库区干旱日数有微弱增加趋势。

该研究同时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的年洪涝日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70年代洪涝较少,而20世纪80年代前期至21世纪初期则洪涝多发。

在另一项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张强等人认为,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但总体以增温为主。


(未完,全文共10202字,当前显示14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