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寂静的远山》观后感[最终版]

《寂静的远山》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山谷的哈萨克族家庭在面临禁牧政策下,即将搬进牧民新村的故事。禁牧政策,是在牧民失去生产生活条件的草原严重退化区域实行的,影片以禁牧政策作为大背景,以热依斯别克一家即将搬入牧民新村为故事主线所展开的。从中不仅展现了哈萨克人民的古老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进程对大自然的破坏,国家政策对草场资源的保护,还体现了马背文明在不断的衰落。更深层次的呼吁人们去保护大自然,去注意对传统游牧文化的传承。

热依斯别克的爷爷是老一辈居住在大南沟山谷里的哈萨克居民,冬季,在政府颁布的禁牧政策下,他们面临着搬离大南沟,前往县城以北的13多公里处的阿克喀巴克村,随着文明的演进,有着悠久历史的马背文化正在面临着断层。影片中讲诉到爷爷弹冬不拉的手法已经渐渐生疏,这是对人物的一个特写,却有着极强的透视感,不仅体现了老人家年事已高,还从侧面看出了民族文明在现代化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面临衰落的危机。然而根深蒂固的游牧思想早已在一代代哈萨克人民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这些在影片中有许多个特写镜头加以描述,比如热依斯别克兄弟俩一起赶着驴去沟里取水,女主人在家挤牛奶,一家人一起唱歌跳舞,孩子们骑马上学等等。这些场景都带有极强的镜头感,给观众展现了哈萨克人民淳朴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

在搬进牧民新村中,老爷爷和一位村民的对话,这个场景以两位老人对饲养牲畜进行了一番对话,看似简简单单的对话,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离开土生土长的大南沟,还是搬进了牧民新村里,哈萨克人民祖祖辈辈以饲养牛羊的传统习惯是不会改变的。就像当小羊羔不见时,热依斯别克兄弟俩在冰天雪地中寻找,苦苦寻觅终于发现后的欣喜若狂;当羊要拿去卖掉时,弟弟死活不让,抱着自己的羊难舍难分。可见,哈萨克人民与自然万物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朝一夕不可得的。大南沟的哈萨克人民祖祖辈辈在山上生活,依靠古老的草场生存。然而,城市化的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威胁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古老的生活方式。自1989年起,已有189户牧民陆续迁入新的移民村,但仍然有66户居民住在南沟村。198

9、1997和2001,搬迁200多户1400多人下山定居,分三次大规模去大南沟和东沟村成立了阿克卡巴克村,老人家说住在移民新村比大南沟方便得多,然而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早已习惯了大山里简单纯朴的生活

以“寂静的远山”为主题,让人有着一个大远景的镜头感,而这仿佛又是从居住在阿克喀巴克村的角度出发,告诉人们已有越来越多的牧民搬离了大山,来到了十几公里以外的牧民新村,大南沟变得愈加寂静。这个大远景的镜头不仅呼应主题,还体现了内容,间接说出着马背文明的没落。影片多采用固定镜头的拍摄手法,对牧民们古老的生活生产方式多采用特写镜头加以强调,从而强化了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并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而对牧民(如热依斯别克兄弟俩)的特写镜头也揭示出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其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形成一种区别于戏剧舞台的场面调度。

在影片中,背景多为雪山,呼吁主题。固定镜头的娴熟运用,在拍摄纪录片时,对色调、色相与色温的原生态还原,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游牧民族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也让我们看到大新疆辽阔。而老爷爷一句“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的”,也折射出新疆人民在不断追求发展,不断去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未完,全文共6643字,当前显示142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