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大全五篇]

第一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摘要】

马克思主义将人的本质概括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从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历史发展性几个不同侧面来解释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及内涵

关于人的问题,其核心便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问题历来是先哲所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他们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见解,但总的来说并未科学地解决此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超越前人的哲学,在于它总结了人类认识史的成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解释了人的存在,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点最初体现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他针对黑格尔把国家职能归于国家观念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唯物主义立场明确指出:“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征。”[1]

之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异化理论时对人的本质作了进一步探索。他把劳动看成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并对其作了历史的考察。文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有生命的个人首先必须能生活下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

马克思在将人理解为进行物质生活活动的人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揭示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需要上。”“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4]即是说,人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因为人在求生存的劳动中,需要靠联合起来的力量和集体协作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因此,生产关系只是许多个人在生产领域为了合作而结成的联系,是“许多个人的合作”。[5]人们为了合作目的而进行的社会分工在社会联系、劳动关系中越来越被强化和细化,并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直至浑然一个整体。之后,随着他对政治经济研究的进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自然人的人本主义观,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成熟的标志,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限于“类本质”,即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从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等多方面来把握。至此,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已昭然可见。由此看出,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积极成果,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提炼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具有社会性。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抽象”的人。”[7]列宁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加上了“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定语,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其现实性上”一语的真实含义。即是说,人的本质只能由“一定具体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而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是某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等。


(未完,全文共19004字,当前显示14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