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地区旅游的经验,提出了凉山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新局面的保障措施。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地处大西南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片集汉、彝、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地,地广人稀、山高水远,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反映出所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落后,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质量以及旅游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二)民族地区旅游自身需求不足

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城市客源优势发展郊区农村旅游,充分利用城市郊区相对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得以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民族地区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

二、如何开创民族地区旅游的新局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要本土化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大,旅游业就能通过产业关联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要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契机,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以凉山地区的旅游开发为例,如何开发生产有着浓厚彝族特色的服饰工艺品、餐具、旅游食品,让游客在留连于山水之余也会慷慨解囊。开发这些产品需要技术、也需要人才,同时还能解决部份当地百姓的就业。是我们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时候,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转贴于

(二)多种经营模式共存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模式中,过分依赖政府,规划、投资、土地、经营、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程序繁多、过程复杂、效益却并不显著。因此,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要引进外来经营者,打破独立局面,要多种经营模式共存。如: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同等级的旅游产品到不同的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或者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民族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凉山州冕宁县的灵山寺,就是政府出让旅游资源,由外地的投资商来投资开发,利益共享。既解决了投资的大问题,又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

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但解决了开发问题,还很快提升了该县的旅游档次和知名度,随之带动了接待能力的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提高,更带来了滚滚客流和经济效益。

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政府管理机制


(未完,全文共15593字,当前显示136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