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
第一篇: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新城市主义
当代的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社会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人口膨胀、城市建筑(特别是住宅)高密度发展,高速运载系统与大量人口需求对社会和生态造成了巨大影响。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大量城市住房的更新与改造,成为中国建筑面临的基本难题。如何应对问题、谋求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是一条有效途径。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思潮,以其在城市复兴和郊区蔓延重整领域的重大功效引起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其强调传统、社区性、邻里感、场所精神,全面、整体、有机、持续发展和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潮流产生背景及思想来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的郊区化进程伴随着小汽车时代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美国人的郊区梦想—“一部车子、一幢房子、一个院子”都已经实现。人们在充分享受城市郊区优美的环境、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之后,一部分既有财力又有文化的“社会精英”开始提出他们对于新的理想居住环境的畅想:重新回到城市之中,享受既有传统城市生活、充满乡村小城情调,又不放弃现代文明享受的城市社区。这种新的主张与居住时尚得到了急于刺激新城市经济发展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同时,学术界、文化界和大众传媒也顺势而为。于是,一种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思潮产生。随之一种新的城市设计走向也产生了,它为现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
1996年3月28日至3月30日,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新城市主义者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bologna)举行了新城市主义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这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正式诞生。新城市主义是一场旨在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运动,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经对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北美和其它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建设。
在城市设计领域,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设计理念,其思想来源之一是l·克里尔提出的“城市重建”概念。他认为,现代主义“过大的”、“同质均一”的倾向造成了城市空间的解体。对此,应全面建立一个“城市重建”的策略。他提出应将具有历史感、纪念性意义以及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公共空间引入现代城市之中,或将两者有地机结合在一起。
此外,新城市主义的另一思想来源是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简·雅各布的“城市活力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论”以及场所理论、图式语言、城市交往等理论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新城市主义强调社区多样性、地方建筑传统、邻里感、场所精神和城市生活气息的主张。他们试图建设人们曾经失去的社区乐园,使城市街区重新焕发生命力。于是,车行道、行道树、街角商店、保留建筑、邻里活动以及孩子们可以骑车自由玩耍的学校都成为新城市主义重要的设计元素。
二、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典型类型
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他们提出的传统邻里区开发简称tnd(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而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的偏重使用公共交通的邻里区开发简称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二者被称为新城市主义设计的两种典型。
(未完,全文共13711字,当前显示141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