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李昌平中国乡村建设院郝堂村评析

【摘要】

全文对李昌平领衔的中国乡村建设院及其河南信阳市郝堂村新农村建设实验进行了评析,指出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建设“现代农耕社会”,建议把乡村建设院推向县域,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

李昌平

中国乡村建设院

郝堂村实验

评析

踏破铁鞋觅新处,不期就在郝堂村。近年来,面对日益衰落的农村和危机的农业,笔者一次次叩问长天大地:工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大潮背后的现代农耕社会在哪里。怎样建设。如今,李昌平领衔的中国乡村建设院以及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的实验,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蓝图,新的成果,新的希望。

乡村建设院将成为撬动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改革的有力“杠杆

李昌平与孙君、谢英俊等一批富有经验的乡建民间人士组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乡村建设院”(又称“华夏乡建院”),生逢其时,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不断加大政府投入。7年来,农村新貌可及。但也存在一些民众诟病的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被选择为“村容整洁”的单一向度,而“村容整洁”又异化为驱赶农户扎堆、上楼和对农村土地的掠夺。政府包办,长官意志,资本家横行,随心所欲,规划混乱,质量低劣,不在个别。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个从国家直至农村终端的有效运行机制。

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全国行政村637011个,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李昌平将此划分为三类:有10%的村庄最终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10%的村庄不在新农村建设之列;大约有60%的村庄是要逐渐凋敝的,其中70%左右的人口最终是要进城的,20%左右的人口最终会向30%的中心村集中,这60%的村庄的绝大部分将来会成为专业型的生态养殖小区和农机化大农区;只有30%、12万个中心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假如每年3600亿元用于中心村建设,每年每村300万元,连续10年就是3000万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第一产业投资不含农户为6792亿元),如果加上农户的投入,更加可观。实现如此巨额的投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科学配置,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研、培训、规划、设计、实施融为一体的机制,替代各级政府的全面包办。

李昌平领衔组建的中国乡村建设院,依照《城乡规划法》及其配套规定,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吸收世界现代农村、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民的理论和典型模式,传承中国农耕文明的精华,输入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崭新元素,组装配套,精心实施,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村落、村庄直至农家院落,形成千姿百态的新农村区域单元和农家院落,有效地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的农民的拥护。实践证明,中国乡村建设院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新平台和新机制。


(未完,全文共21596字,当前显示12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