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海南民俗风情

海南的文化多资多彩,如三月三,每年的三月三,海南人民都会举办歌唱会,或其他节目。海南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土人情浓厚。如今海南已成为国际旅游岛,来岛旅游的游客更多了,从经济方面看,海南经济好转,然而,岛外旅客的游玩,也会使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富有更多生机。海南有诸多市县及地区,每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也不尽相同的,而且海南又是一节日比较多的省份,有不少地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都是鲜为人知的。这里就介绍几个海南人民的民风习俗。

一、三月三盛会

黎族人民举行“三月三”盛会的历史已久,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就有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口哨),女弄鼻宵,互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凑一处,即定配偶”。有关“三月三”的传说民间曾有两种,一种是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飘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幸得生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鲜花烂漫红棉争艳的时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在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就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但在海南都是说黎苗族三月三。

静谧夜晚,篝火熊熊,黎家、苗家阿哥阿妹深情对望。突然间,远处传来嘹亮悦耳的莺啼声,黎家歌后王(女不)大、苗家老阿公盘德招燃起手中的火把,传递给年轻的黎家、苗家阿哥阿妹们,顿时,无数熊熊火把星星点点般照亮山区上空„„“火光熊熊象征黎苗同胞日子越过越红火,火光冲天象征黎苗同胞生生不息”。其实,现在在海南每年都会举行三月三盛会,全省人民都可以一起狂欢。

二、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为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棒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整体约宽一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木偶的头部增大,约有40公分,眼睛改进为能转动,舌头能伸能缩。

木偶的表演由导演者在幕后操纵,导演者一手撑偶像中的主棒,一手撑偶手双棒,导演操纵偶像时,手与曲肘并用。操纵木偶的表演程式有手势左右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跑马、射箭、上下步、扇花、晃牛耳、打虎架、滚翻、跳跃、舞步、眼睛转动、胡须拂动,嘴张合、舌伸缩,手抓拿等约20种,根据剧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唱腔来源于吸收兄弟剧种的腔调和本地民歌的曲调。公仔戏艺人的特

2长是一人可以演唱多种不同角色的唱腔,分别用平喉、子喉演唱男女角色的不同唱调。

三、端午洗龙水

在海南,除了龙舟竞赛、吃粽子、在门口悬挂菖蒲和艾草这些典型的端午节风俗外,海浴、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则让海南的端午节与众不同。

相传,很早以前,海南儋州西北部沿海一带地区的渔村,就有划龙舟圜、包粽子、海浴等风俗习惯。划龙舟圜和包粽子的风俗和其他地方大体相同,海浴则是传说用端午节的海水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里眼睛不生病。传说这种海浴活动必须在早晨太阳出山之前结束,太阳一照射,海水就会失去效力。


(未完,全文共28025字,当前显示143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