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春运票价中的政府干预

为了缓解春运高峰的压力,2002年春运前,在当时的国家计委主持下召开了铁路价格听证会。长达一天的听证会上,33名代表对铁道部提出的春运客票价格上浮方案进行了反复审议最终原则同意对部分旅客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自此之后的5年,每逢春节来临,随着客流量的增加,铁路部门就提高票价20%左右。然而,2007年1月10日,元旦刚过,铁道部宣布“今年春运各类旅客列车票价一律不上浮,以后春运也将不再实行票价上浮制度”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交通部表态“赞成在春运期间公路和水路不涨价”,发改委和交通部也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2007年春运公路旅客运输票价不上浮”,延续六年的票价上浮惯例终于结束了。

一、浅谈春运期间的票价浮动

目前我国客运市场运能与运量的矛盾十分突出,春运期间这一矛盾尤显突出。针对春运期间猛增的客流量,有关政府部门主要通过价格杠杆进行调控以期合理配置客流量。按照供求理论,春运期间旅客对运输服务需求猛增。将使需求曲线右移,这会使均衡产量陡然增加,在短期内呈现出客运运力严重不足而无法满足需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矛盾,交通运输部门根据运力与运量的供求关系即需要抑制需求。

票价上浮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也就是自觉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来引导消费,平抑客流量,以减轻客流量骤增所带来的运输压力。但是无论是一年才能和家人团聚一次的农民工还是外出求学的学生抑或探亲旅游的高收入阶层们,所有这些人对春运期间的交通运输的需求几乎是缺乏弹性的,由此来说,价格杠杆就很难发挥作用了。按照经济学原理分析,当缺乏需求弹性时,价格上升,则总收益上升;价格下降则总收益下降,否则情况相反。也许,将票价提高20%会大幅度地提高铁道部门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经济效益的取得却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的。

也许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时隔六年后废除了票价上浮制度,实现了人民群众心驰神往的“春运不涨价”。但若仔细分析,“春运不涨价”又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惠国惠民。首先,它促进了黑市的猖獗和黄牛党的活跃,其次,从铁路运输本身来说,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觑,虽然需求弹性小,但是票价不上浮的实惠还是会刺激很大一份人的返乡意图。这样就会对旅客流量流时的调控造成困难,从而衍生出治安和人身安全等问题。

二、政府指导价出台

由于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票价无论是上浮还是保持不变似乎都不是能够做到两全其美,但绝不能因此就否定政府指导价出台的意义,毋庸置疑,政府指导价充分显示出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作用,但是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政府指导价,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换句话说,就是政府根据权限和市场现状,给出的强制性的价格范围。自2007年起,各地频繁召开价格听证会,以期确定较为合理的政府指导价,江苏、贵州、上海、广东等省市地区就此先后表示要将票价控制在政府指导价之内。

在市场机制下,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在政府定价下,由于无法掌握企业的边际成本变动,往往会造成定价过低或过高。我国铁路部门的现实情况是由于政府定价机制的限制,票价长期低于市场均衡价格,造成票价短缺。现实生活中,票价的隐性成本出去排队成本外,还有管理“黄牛市场”的成本,以及铁路部门的人员进行寻租所增加的负担。


(未完,全文共10221字,当前显示140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