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一片痴心在雪湖

片痴心在雪湖

——重读《湖心亭看雪》

山东鱼台县教研室李明哲

【按。南洋老师认为张岱之于金陵客是“‘痴’’对知己”(《痴的情戏的境——谈情境美》《中学语文教学》2013-09)。笔者不大认同。】

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而全文不过百许字,信手白描,余味无穷,颇有诸多可玩味之处:如,疑惑处、点睛处、空白处、奥妙处„„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①

“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1644年,明亡。张岱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湖心亭看雪》一文就收在该书。国破家亡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抚今追昔,回忆当年的西湖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沧桑之感。“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作者有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余住西湖。”张岱曾长期寓居杭州,对西湖情有独钟。张岱的“西湖情结”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张岱在《西湖梦寻·自序》中所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张岱笔下的西湖,有一种浓重的悲怆与寂寥,“西湖之于张岱,也已超越了风景这一单纯的意象,而成为斯人留之守之,寻之忆之的精神家园”②。

开头一句看似闲笔,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湖心亭看雪的旧事。缅怀往昔风月,追忆前尘影事,冷静叙述的表象之下,掩盖不住内心里对乡园不复旧河山的哀痛。

再看后两句。痴行“独往”,张岱的行为大异于常人。别人在桃红柳绿的时候游玩,张岱却在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出行;别人白天游玩,张岱偏偏在人鸟声俱绝万籁无声的更定时分赏湖;别人烧炉煮酒、呼朋引伴而来,张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明明有舟子相随,为什么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第一,因为舟子去湖心亭不是去看雪的,他只是送作者去看雪,两者无共同语言。所以,作者并没有把舟子当作可以与他并列的人。第二,张岱看雪,为己之“痴”而来,一片“痴”心在雪湖。他眼中无人,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看雪,所以才视舟子而不见。第三,连有的读书人对西湖的识见都不能入张岱之耳目,更何况是区区一个舟子呢。自然是不屑一提,实有似无的。第四,“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就情感而言,“独”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个人的意思。是说除了我张岱之外,没有有心看雪的人或者说没有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眼界的是怎样一派景观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至纯。至静。浩大。朦胧。这是作者心灵的皈依。这是保存在作者心中二十多年前的湖山夜雪图。明代的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而张岱,就是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

1

作者和舟子就在船上,怎么却说“舟中人两三粒”呢。作者实则以意观景,并非以眼所见。这幅图景其实是作者心中的图景。作者先是站在天地无“我”的角度,极目上下一览恢弘壮阔的全景,然后以我的视野来看远处的长堤和湖心亭,又寄眼身外以天地的视野来看舟看舟中的人。张岱是用情感同西湖交流的,张岱的西湖从肺腑流出。这是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这是从作者心里出来的大自然。


(未完,全文共14571字,当前显示142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