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管理
【内容提要】
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是十七大构建和谐农村的主题,更是公共管理内容的核心。本着这个主题,围绕这一核心,本文联系我国实际阐述了和谐农村形势下的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性,分析指出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提出了构建公共管理机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重要性
管理要求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构建和谐农村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实惠,还会影响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全局,因而这一伟大工程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靠我们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还要靠科学的决策和正确的组织实施,因而这一伟大工程又具有管理性。公共性、社会性和管理性构成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1.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未完,全文共21315字,当前显示127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