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花木兰

作者-黄勋

叶楠

摘要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必然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障碍,如何把不同文化背景结合好,在两种/多种语言之间把翻译的效果做到“信、达、雅”是翻译家应该考虑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源、美国版《花木兰》的剧本台词翻译过程,阐明电影翻译要重视文化差异性,观众的理解度,不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重视在保持原版特色上加入再创造的元素,使之达到新的艺术高度等方面的重要性。关键词:电影翻译

忠实性

再创造

一、对原片的忠实

电影翻译,其实同文学翻译一样,有着共同的翻译标准。而提到翻译的标准,就不能不提到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原则。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这是翻译最基本要求,或者说是翻译的底线;“达”就是通达,即译文通顺流畅。这本是文学翻译的传统标准,但是对电影翻译也同样适用。因为二者翻译的目的,都在于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再现,从而使不同语言的人能够互相理解。而且在电影翻译中,这个准则更为突出,因为影片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不是供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因此,仅仅达到文字上的“忠实”、“通达”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贴近生活,使之易于上口,便于听懂。这样的译文,经过配音,才能与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才能最终求得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所以,电影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其实比文学翻译的难度还要大。

在《花木兰》的译制过程中,翻译者在“信、达”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在影片中的很多翻译难度比较大的地方,他们不但保持了原文的意义和风味,还使之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英文剧本中的很多幽默之处,本来不太适合用中文表达,但经过他们的翻译,也变得有声有色。比如有一处翻译如下:

(木兰参军后的第二天早晨,有监督练兵的宰相来点名。)宰相:orderpeople,order。士兵1:i’dlikeapanfriednoodle。士兵2:sweetandpungentshrimp。士兵3:moogoogaipan此处是利用英语单词一词多意现象所造成的幽默效果。“order”有点名之意,但还有点菜的意思,当宰相叫“order”宣布点名时,士兵们故意把它理解成点菜的意思,于是争相起哄,你一个我一个地点起“菜”来。这是一个典型的英文式幽默,所以当中文版的影片还没有出来时,有人在影评中说,这种幽默“不适合翻译为中文”。但经过翻译者的妙笔生花,这段剧本就变成了下面的对白:宰相:点名了。你们吵什么。士兵1:炒个葱花蛋。士兵2:炒个红烧猪蹄。士兵3:炒个宫爆虾仁。

这段翻译巧妙地利用汉语中“吵闹”的“吵”和“炒菜”的“炒”的谐音,达到了与原文中的“order”异曲同工的幽默效果,不但完全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达到了“信”,而且顺畅不留痕迹,可谓之“达”,非常精彩,令看过英文原版的人为之叫绝。

中文版对原片的“信”还很大程度地体现于对歌曲的翻译上。原片中有五首需要演唱的歌曲:,,,,,其中除片尾曲以外,余下在片中出现的四首歌全部都翻译成了中文。这种翻译并不是像其他很多译制片那样,为了便于中文演唱,把整首歌的歌词重写一遍,只求大意相同,而是严格地对照英文翻译,力求每一句都能再现原文的韵味。很多人认为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会很刻板,但在影片中的效果听起来却绝非如此。以欢快诙谐的为例,这是木兰的女眷和为她梳妆沐浴的侍女们合唱的一首歌,这里只节选其中的一些典型片段:

bathlady。thisiswhatyougivemetoworkwith。(这是要我打扮的姑娘。)


(未完,全文共14449字,当前显示147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