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可持续改革开放的道路和发展模式

摘要: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逼近到这样一个历史拐点:即由数量建设为主向以质量建设为主转化;由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向有选择的市场导向的改革转化。要破与“泛市场化”或“市场决定论”相关的三个误区,即市场定价天经地义,政府无权干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也应该搞市场化改革;推崇比较优势理论和木桶效应理论。中国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战略调整期,我们要最终形成那种旨在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和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内生型、内源型和协调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市场经济;改革;拐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7105-0018-04

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发展并确立起来的。其中经历了三次大的争论:第一次大争论是长达三年(1982年一1984年)之久的计划与市场之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新概念。第二场争论(1989年到1992年),主要是围绕着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而展开,也就是涉及意识形态问题。邓小平南巡讲话统一了大家的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实行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从而为市场姓社姓资之争划上了一个句号。始自2004年的第三场争论,是由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引起的。这场争论波及范围和领域甚广,争论力度颇大,最初涉及国有资产流失、民生等现象层次。进而上升到如何可持续改革开放的理论层面,其实质是如何更好更快地深入改革开放之争。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可持续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行程已经逼近到这样一个历史拐点。从由数量建设为主转向有选择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应程度不一地退出纯市场化改革)、以市场质量建设为主即以提升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有效性为主;从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转向有选择的、有国家干预体系予以配套的、并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上且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市场导向的改革,转向涵盖非经济领域的多元化的综合改革,旨在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和谐社会。

不可否认,对于传统体制的破坏和新体制的构建,大规模的市场化和民营化改革扮演了“创造性破坏”(熊彼特语)的角色。但随着市场化改革所释放的制度能量的扩展,市场缺陷也在放大,现在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拐点,中国不能走完全市场化或泛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道路,而是要着力打造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市场导向的改革模式。尤应审时度势,全面地准确地界定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干预机制各自的边界和作用范围。市场和政府都要各得其所,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缺位”、“错位”和“越位”,即很多应该由市场管的事情,政府在管。很多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反而交市场去做。大力预防和纠正诱发市场缺陷的“泛市场化”以及导致政府缺陷的“泛行政化”倾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政府的调控、协调和公共服务职能。否则,就会产生市场发育不足和政府治理不足双交织的坏的市场经济,甚至转向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双凸现的权贵市场经济。最典型的莫过于煤矿、房地产、公路修建和医药业这四大市场。


(未完,全文共16489字,当前显示138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