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既要慎独,也要慎众
第一篇:20160715既要慎独,也要慎众既要慎独,也要慎众(人民论坛)
孟祥夫
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
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路遇梨树,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为什么,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别人笑他迂腐:‚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回答:‚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两则故事,读来发人深省。一者自律慎独,一者严己慎众,正体现修身律己的两种不同境界。
慎独,是一种‚自我约束法‛。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少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他人的监督,道德修养可说是‚存乎一心‛。这个时候,最见修为。所以《礼记》里才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隐蔽处更易见的,没有比细节处更明显的。
对于领导干部,慎独是一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举案三尺有纲纪,党纪国法并不会因为没人看见而不在场。时刻慎独慎微,才能防止绳从细处断,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慎独如此,慎众亦然,这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
慎众,慎的是‚从众‛。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
群体中容易迷失,坏生态下容易堕落,是因为‚法不责众‛产生了‚责任分散效应‛。一个落马贪官曾说,‚发现身边有领导干部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还照升不误时,自己慢慢地也就放松了思想防线‛。贪官的‚忏悔‛虽有推责之嫌,却也提出了‚慎众‛的问题。‚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他人的不良行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流风所及,如果定力不强、修养不够,很容易让自己的防线也失守。
其实,慎独也好,慎众也罢,提出的都是一个‚做好自己‛的问题。要回答的是,当把个人放置在一个缺少监管、免于负责的状态时,该如何‚自处与自守‛。在这两种颇为极端的道德情境下,如果还能把握住自身,才算是真正接受住了拷问。就像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就像许衡说的‚吾心有主‛,真正应该敬畏的,不是利益的算计、外在的压力、制度的约束或者他人的评价,而是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这是守德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慎独还是慎众,说到底,都是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有了坚定的内心、坚强的自我,无论外界是嘈杂还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则,守住本心、做好自己。‚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于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坚守信仰,才能在独处时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众人中反躬自问、自反而缩,从‚不能‛‚不敢‛升级为‚不想‛,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篇:教师不仅要慎行也要慎言教师不仅要慎行也要慎言
文:九州狐
【新闻线索】
《北京青年报》11月2日报道。10月30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的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事发前,语文老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这起悲剧给所有人都带来伤痛。
【狐眼事评】
(未完,全文共16223字,当前显示143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