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厦门市公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的确立,对厦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早在十年前,厦门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改革几度搁浅。直至本届政府才真正推进了此项改革,彻底改变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职能交又、管理混乱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为构建海湾型城市大公交体系、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原有公共交通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交企业概况

从事公共交通运输的企业共有40家,其中;国有企业7家,社会民营运输企业33家。全市从事公共交通运输车辆2178部,平均每万人拥有30标台,人均拥有率较高。全市已经开通公交线路161条,停靠站点的911个,停车场30处,总面积的94940平方米,可容纳1582辆公交车停放。全市营运公交日发总班次18613班次,日客运总量129万人次,年客运量5.3亿人次,其中公交总公司年客运总量3.2亿人次。

(二)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国家层面上可以看到,建设部、交通部和公安部都从不同角度参与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从厦门本市层面更可以看到公共交通市场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市公交总公司及下属分公司归属市政园林局管理;特区运输总公司和社会中巴、出租车归属市交通委管理;公安交通警察支队和市城管办参与市内公交及中巴线路、站点的安排和管理;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问题由市城管办协调解决。

2、竞争无序,经营艰难。由于全市不同所有制的公交营运企业隶属不同主管部门,在占用公交资源、缴交税费、核定载客人数、享受财政补贴等方面的待遇轻重不同。这种在不同起跑线上出发的不平等经营,造成公交市场的竞争无序,出现违章超车、超载、超速现象,不单给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而且损害了经营者与交通行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政府威信和特区形象。

3、资源利用效率低,投融资方式单一。全市40家公交营运企业各自独立经营,争抢有限的道路资源,出现“热线”抢着开、“冷线”无车走的局面,如多种所有制的公交车辆争抢市区湖滨南路、思明北路这些“热线”,导致营运高峰期平均35秒就有一部公交车辆经过,使运力大于运量,造成运力和道路资源的浪费。长期来,厦门国有公交企业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规模扩张缓慢,车辆更新换代乏力,无法与海湾型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

4、社会中巴、的士尚处于粗放式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借助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式经营,从而造成管理水平低下、竞争力缺乏

二、城市大公交体系的改革举措

厦门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我市现阶段的市情,采用国有主导,政府扶持,适度竞争,多元投资,渐进发展的经营发展模式。要实现公共交通管理改革目标,就要有创新意识,要把构建城市大公交体系作为城市政治、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树立起“公交优先”、“大公交体系”的观念,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把握好正确的改革方向。

(一)打破垄断,开放市场


(未完,全文共15420字,当前显示12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