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红岩寺镇劳务输出情况调查

红岩寺镇地处柞水县东北部,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13元。去年以来,我镇依据山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在大力发展药材、烤烟等重点产业的同时,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镇域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抓,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1、总体规模。红岩寺镇总人口17309人,劳动力总数7937人。2004年全镇输出劳务6488人次,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达3512人,占总数的54%;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2976人,占总数的46%。

2、职业分布。全镇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餐饮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工业为主。务工人员当中,男性主要从事中等或重体力劳动,女性大多从事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和餐饮服务等工作。

3、工作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流动都是通过亲朋好友牵线搭桥而实现的;二是务工地区相对集中。全镇劳务人员虽遍及全国各地,但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西安、广州、山西等地。

4、收入情况。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务工收入整体偏低,月收入400—750元的占绝大部分。

二、实现效果

1、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全镇现有耕地9927亩,人均占有量仅为0.6亩,远低于全县人均占有面积,加上地方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全镇的就业压力,还使广大群众“换了脑子,鼓了钱包”,且较好地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据统计,2004年我镇劳务创收1037万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48.6%,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60元。

2、提高素质,增长见识。红岩寺镇外出务工者因受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为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3、加强沟通,增进交流。红岩寺镇外出务工者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量的信息返流,改变了务工群众的就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具体作法

1、强化组织领导,夯实目标责任。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年初,镇上成立了以镇长、党政办主任为正、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劳务工作领导小组,配齐了村级专职劳务输出信息员,层层签订了劳务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了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劳务、干群齐抓劳务的良好工作局面。

2、深入村组农户,摸清资源现状。年初,镇上抽调65名脱产干部分赴全镇17个村,对境内劳动力资源进行认真摸排,全面掌握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专长及就业意向,建立了劳动力资源现状、劳务输出登记台帐、失业人员登记台帐等相关数据库,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一是通过板报、标语等有效途径,狠抓《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利用逢集时间,多次举办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活动;三是在人口密集地制作了“劳务输出信息发布牌”,及时向广大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四是采取召开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现实意义及广阔前景,大力宣扬依靠劳务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帮助广大干群消除观念障碍,走出思想误区


(未完,全文共14828字,当前显示14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