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花木兰》看译介学

姓名:张龙学号:100212055班级:汉语言文学本二班

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的可比性在于同源中的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的传播和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于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的蜕变,而对于美国拍摄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与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相比,无疑有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在叛逆性上,在《木兰辞》中花木兰虽然突破常规思维,决定男扮女装,代父从军虽然突破了一个女孩的常规思维,而《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出发点是孝,文中就有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木兰辞》中的叛逆性并不是叛逆,而是尽孝。而迪士尼《花木兰》电影中的花木兰虽然也是决定男扮女装,代父从军,可是她的出发点相对就复杂得多首先是她的性格,有点男孩子的秉性,导致不符合古代人们对女子的要求以致婚姻的失败丢了父亲的颜面以此来看她的从军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为了挽回家里的面子,再是为了父亲,而电影中他的父亲是反对她代父从军的。

其次是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在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女性形象非常鲜明,文章开头就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很明显木兰在织布,在得胜回来后木兰的形象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而作战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些英姿飒爽的行为于一个芊芊贴花黄的女子为一体,让人不得不称奇,而她的孝道也令人不得不敬佩。而花木兰的女性形象就显得较为单调的多,不管是在家做女子还是在外打仗拌男子都先得不安分,首先是嫁出去时对相公家里人的照顾,任她怎么装淑女都将失败,在家了为了替父从军而使父亲恼怒,在作战时也显得手足无措,虽然在战争上影片中让他以聪敏勇敢取得胜利,而她的聪明勇敢远没有在《木兰辞》中表现的更为聪明和勇敢,木兰辞中虽然对战争的描写很少然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显示出战事的艰难,而: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显示出了花木兰真正的功绩。这其中的聪明与才智决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就更显示出木兰的聪明之处,十二年都没有被发现是女儿身,而迪士尼《花木兰》电影中的花木兰却被人发现是女儿身。

当然还有女性的地位,中国虽然是男权主义历史悠久,然而在北魏时期女子的权利并没有所谓的三从四德那样,北魏又是少数民族对女子的要求自然更低,虽然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但是像花木兰这种可以骑马打仗的女子并不少见,而电影《花木兰》开头也过于强调女子的尊卑观念。另外虽然结局都是不受封赏卸甲归田,然而她们背后的差异依然是很大的。

同样的故事却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产生了人物的变异很明显的是他们都容入了自己文化的元素,如中国文化的家庭本位,孝道精神,爱国精神,美国文化元素中的人人本位,个人奋斗的元素,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花木。这也就是文学变异的魅力吧。

第二篇:从女权主义看花木兰从女权主义看“花木兰”

女作家与女读者从来是在“与潮流对抗”中工作的,如亚里士多德宣称说,“女性之所以是女性,在于其根本上就缺少某些品质”,这类的言词还有很多很多文学家和哲学家都曾说过。女权主义批评的意图,便是改写文学史、文学批评史,重新发现在男性社会及父权中心下被埋没的女性作家和作品,建构支撑“女性写作”和“女性论述”的“女性话语”。它要求女人以“女性”的角色来解读作品,也就是带着“性别觉悟去解读”。


(未完,全文共11019字,当前显示14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