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的研究
[摘要]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新时期“深化国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作为探索,改革应从实际存在的理念、内容体系、目标等方面的脱节问题出发,遵循相关的法理和现实依据,在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领域展开多路径探索,并通过多方评估验证改革的成果。最后,应探索建立一套教学内容改革的机制,使国防教育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防教育;教学改革;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54-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日趋多元化,国家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山“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内容涵盖11个领域: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以及核安全。长久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都是以传统军事安全为导向,教学内容的设定与当前国家新安全理论之间的脱节状况日趋明显,本文通过探求二者间的有机契合,使国防教育能紧跟国家安全形势,并为国家的安全战略服务。
1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与总体国家安全理论的脱节
目前,依据2006年教育部、总参、总政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分为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环节:军事理论教学包括国际战略环境、军事思想、中国国防、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部分;军事技能训练包括条令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五部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各高校新培养方案的出台,高校国防教育与国家总体安全理论之间存在诸多脱节现象。
1.1国家安全内涵的脱节
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只局限于以领土与主权为核心、以防范外敌大规模入侵为主线的传统军事安全。《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指出:“传统安全观念和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当今世界的诸多安全威胁和挑战。”鉴于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因此,为了适应中国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急迫的、“最根本的是构建大国防观”[1],即“总体国家安全观”。
1.2教学内容体系的脱节
2006年,国家动员委员会颁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实践中,由于对国家安全内涵理解的局限,现行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偏重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覆盖面窄,缺少其他安全领域问题的探讨,无法涵盖“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的应有之义。
1.3培养目标的脱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注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人才的培养”[2]。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院校将“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本科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国防教育既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总体安全观”,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学校国防教育的使命。显然,传统的国防教育与这一新目标、新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2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法理和现实依据
2.1法理依据
(未完,全文共14146字,当前显示142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