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4.疟疾预防常识

第一篇:

4.疟疾预防常识4.疟疾预防常识

“冷来时,冷得冰凌上卧;热来时,热得蒸笼里坐;抖时节,抖得牙关错;痛时节,痛得天灵破„„真是寒来暑往人难过。”这是有人对疟疾症状的一段生动描述。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07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作为“世界疟疾日”,要求各成员国、有关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以适当形式开展“世界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根据上述决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卫生部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26日确定为中国的“全国疟疾日”。

疟疾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目前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大约33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约发生2.5亿起疟疾病例和88万例死亡。生活在最贫穷国家的人最易受到感染。在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地疟疾尤其流行严重,在非洲尤其严重,所有儿童期死亡中,有五分之一(20%)是由疟疾造成的,非洲儿童每年平均罹患疟疾1.6至5.4次,而每30秒就有一名儿童因此死亡。

在我国,疟疾流行的历史久远,云贵、两广和闽台一带,自古称为瘴疠之地。解放后,由于大力开展疟防工作,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由于疟疾是一种传播快、易反复的传染病,在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发生大范围的暴发流行,1960年和1970年疟疾发病人数分别为1023万和2411万,全国平均发病率高达1554/10万和2961/10万。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1970~1990年的20年内每年发病人数平均以23.37%的幅度递减,至1990年发病人数已降至11.74万例。至目前,由于受现代社会经济因素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疟疾形势又变得不稳定,有些地区甚或出现了疫情回升,根据2006年疫情报告,疟疾病人6.41万例,其中安徽、云南、河南、海南、湖北等五省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的94.95%。

一、疟疾的临床表现

疟疾,民间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发疟(yao)子”,是一种经过蚊子叮咬人而传播的寄生虫病;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传染病,有地方性特点。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种左右就开始发高烧,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常误认为好转。但上述症状隔一天又出现,尤其是最初几次发作,呈现较为典型的周期性,临床表现一次比一次严重。“寒冷、高烧、出汗”是疟疾发作症状的“三步曲”。除了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大

量出汗及肝脾肿大、贫血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痛。儿童很可能出现抽风。重症病人可见昏迷、谵语甚至危及生命。间日疟潜伏期为10-20天,三日疟潜伏期为20-28天,恶性疟潜伏期为10-14天,间日疟和三日疟多为良性疟疾。

二、疟疾的传播途径


(未完,全文共7481字,当前显示12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