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一个老人的唠叨与一个时代的伤痛

个老人的唠叨与一个时代的伤痛

——《王蒙自传.第2部,大块文章》读后

写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王蒙年仅22岁,当他出版《王蒙自传》的时候,他已经72岁了。时间的力量,体现在能将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小伙,变成一个唠唠叨叨的老人上。前几年,当王蒙在向我们贩卖他的“人生哲学”(《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的时候,我颇有点不以为然的,自以为一个曾经身在高位的老人,向我们兜售的不过是一些关于犬儒主义、明哲保身之类的东西。看完他的自传,我没有了那份心底的不屑,多了一份对一个时代的伤痛和对一个忍受苦难的老人的宽容。

在时代的重压下,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即使与第一部《半生多事》的压抑比起来,《大块文章》的文字氛围,因为时代的松动已经有一丝清新的气息,但当你看到作者笔下的那些人物(其实都是一些声名赫赫的作家)在政策的重压下摸着石头过河般写作、小心翼翼的样子,你会感觉到一种悲凉与绝望。聪明有才的如王蒙者,当第一次看到《班主任》这样的作品,也不禁感叹,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人物的伤痛。其实以王蒙之才,班主作表现出来的深刻又何足道也。王蒙的感概,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遥想此君当年写《组织部里来了一个年轻人》体现出来的观察力与勇气,早非后来的“红学大师”刘心武可比。然而悲剧正是滥觞于个人的追求与大时代产生冲突,当你还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诸如“批判”、“启蒙”的事业中,时代却要求你歌颂大好形势。而更关键的是,时代的重压不单表现在精神层面,而更是在现实层面。17年的封杀加新疆下放的经历,使这个曾经书生意气的少年成为一个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精神“侏儒”。可以想像当年的《班主任》破冰之作,在文学界无疑是扔下了一个炸弹,王蒙的感叹,不仅是他自己的,而且是属于那在时代重压之下的所有精神“侏儒”的感叹。自此之后,那一部部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雷区而写作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不如说是文革后中国思想解放史的一部分。文学更多地承担了其社会功能,而失去了其审美功能,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最大的不幸。在王蒙的笔下,我终于触摸到这些曾经战战競競、如履薄冰的心灵,那些逐渐离我们远去的,卑微而可怜的灵魂,他们内心有如玻璃穿透了皮肤的伤痛,他们忍受苦难的那种坚毅与隐忍,他们跌入地狱而又在地狱窥见光明的幸福。

自传第二部真实表现了王蒙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生活,坦诚细述了他这10年间的心路历程。在唠唠叨叫叨的文字背后,他力图客观真实地再展他一个人的“国家日记”,在对待具体的人和事时,作者表现出其作为一个小说家应有的理性与冷静。这段时期,日益开放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积累在胸中的块垒渐渐消融,历史有如破冰之船一样从黑暗驶向光明。对于王蒙来说,这段时期无疑是他创作的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刚开始便夭折了),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如《春之歌》、《活动变人形》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这本自传里,其实他说得最多的,还是他自己对于一个时代的感受和他为这个时代有感而写的作品。他不厌其烦地引述自己作品中的文字,其实也是一个作家对自己精神生产的一种自豪和满足。


(未完,全文共8060字,当前显示12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