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民生问题也尤为重要。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本。所以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得到充分满足与发挥等问题。什么是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a【关键词】

民生;意义;解决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

民生问题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都有着无限极的意义,它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它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即生存条件)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即生活质量);它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基于此认识和理解民生的内涵是有必要的且是必须的。今天我们所说的民生问题,不仅是物质生活层面,即当年孙中山概括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还包括了精神生活层面的问题,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个“文化”,又是涵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大文化”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及人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我们国家的各种民生问题也在不断放大,从物质到精神,从原本意义上的“人民的生计”上升为精神文化等生活层面,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民生的涵义日益深远。

立足理论和实际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知:

(一)民生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民生问题以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即国家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人之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权利和尊严,主要包括社会救济、基础性的和最低程度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

(二)民生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从而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

(三)民生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民生问题从这一意义上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未完,全文共20509字,当前显示141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